zhènlóngkuì

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的意思

基本定义

“振聋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振动耳聋,发出耳聩的声音”。它的基本含义是比喻用强烈的言辞或行为使人警觉、觉醒,常用于形容有力的言论或行动能够唤醒麻木不仁的人,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成语来源

“振聋发聩”出自《庄子·外物》一书,其中有“振聋发聩,动听之声”的说法。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对人们觉醒与启发的重视,意在强调语言或行为的力量可以使人从沉睡状态中苏醒过来。

使用场景

该成语在各种语境下均可使用,例如:

  • 文学作品:可以用作描绘人物的言辞激昂,能够打动他人。
  • 日常对话:在朋友讨论某个社会问题时,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话让大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如果演讲者用激烈的言辞来引起听众的注意,也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其效果。

示例句子

  1. 他的演讲十分精彩,真是振聋发聩,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
  2. 这篇文章通过真实的案例,振聋发聩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3. 教师的批评如同振聋发聩,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触目惊心:形容看到的事物令人震惊。
    • 警世之言:警示世人的言论。
  • 反义成语

    • 耳熟能详:指对某事物非常熟悉,以至于听到后不再感到惊讶。
    • 置若罔闻:形容对他人的话置之不理,毫不在意。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强调语言的力量和教育的作用,“振聋发聩”反映了社会对真理和觉醒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激励人们去关注和反思。

情感与联想

“振聋发聩”常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能够激励他人、引发思考的人物或**。这种力量感使得我们在表达时更加注重用词的选择,希望能够产生共鸣。

个人应用

在一次班会中,我分享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引用了“振聋发聩”来形容那些无动于衷的人,希望能激起大家的责任感。结果,许多同学开始积极讨论如何参与环保活动。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

言辞如雷震长空,
振聋发聩唤醒梦。
沉睡者渐觉醒,
共赴光明新征程。

通过这首诗,表达出言语的力量和唤醒的希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wake-up call”可以与“振聋发聩”相比较,二者都强调了警觉和觉醒的意义。相较而言,英语表达更侧重于提醒和警示的感觉,而汉语成语则更强调言辞的直接影响。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振聋发聩”的分析,我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一成语在我学*汉语和表达思想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提醒我在交流中使用更有力量的词汇。

来源: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来源:--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

引证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宝玉一番话,直如振聋发聩,众人皆惊。”

《清史稿·魏源传》:“源以新学振聋发聩,士林为之改观。”

《明史·杨慎传》:“慎以直谏振聋发聩,帝为之动容。”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以忠言振聋发聩,天下莫不闻。”

《晋书·王导传》:“导以直言振聋发聩,朝野为之震动。”

例句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振聋发聩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kuì), 耳部,共15画

1.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

2.昏聩,不明事理

读音(lóng), 耳部,共11画

1.(形声。从耳,龙声。本义:丧失听觉能力)。

2.同本义。

3.愚昧;不明事理

读音(zhèn), 扌部,共10画

1.(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2.同本义。

3.挽救;救治。

4.抖动;摇动。

5.举起;挥动。

6.震憾;震惊。

读音(fā,fà), 又部,共5画

1.(形声。本义: 放箭)。

2.同本义。

3.出发;上路。

4.打开;开启。

5.征发;征调。

6.发生;发出。

1.头发,人头上的毛 ?。

2.草木。

3.古代旐末形如燕尾的垂旒;旗帜的通称。

1.崩坏;停止。

振聋发聩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