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ènlóngkuì

振聋启聩

拼音zhènlóngkuì

繁体振聾啓聵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力量大"

近义词振聋发聩启聩振聋

振聋启聩的意思

基本定义

“振聋启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振动耳聋的人,使之听见;启发耳聩的人,使之明白”。它的基本含义是用强烈的言辞或行动来唤醒那些麻木、无知或不明白的人,使他们意识到真相或重要性。

成语来源

“振聋启聩”出自《庄子·外物》。原文是:“彼竭我盈,彼而我侈;彼聋而我听,彼盲而我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没有,暗示着一种对比和反思。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1.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写某个角色通过言辞或行为使他人意识到某种重要性。
  2. 日常对话: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通过讲述真相来唤醒他人的意识。
  3. 演讲:在演讲中,演讲者可以用该成语来表达自己希望通过演讲让观众觉醒的愿望。

示例句子

  1. 他的演讲如同“振聋启聩”,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2. 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振聋启聩地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3. 通过这次讨论,老师成功地振聋启聩了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启发思考:指引导人们思考,激发灵感。
    • 警醒世人:让人们意识到某种道理或警示。
  • 反义成语

    • 视而不见:形容明明看见却假装不知道。
    • 聋瞎无闻:形容对周围事物毫无觉察。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重视教育和启蒙,强调“教化”的重要性。“振聋启聩”反映了这一文化价值观,鼓励人们通过学和反思来提升自身意识。在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成语依然适用,提醒人们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与联想

“振聋启聩”让我联想到那些曾经在自己生活中迷茫的人,通过某个重要的时刻或人的启发,重新找回方向的场景。这种转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既有释然,也有感激。

个人应用

在我大学时期,有一位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反思,让我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佛振聋启聩一般。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思想的启迪。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

风声轻语,夜色沉寂,
多少心灵,迷失在黑暗。
愿君振聋启聩,
明白这世界的光辉与温暖。

这表达了希望通过某种力量让人们觉醒的愿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to open someone's eyes”,意指让某人意识到某种真相。在不同文化中,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思想——启迪和觉醒——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振聋启聩”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和思想的启发性。在日常交流中,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道理。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升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力。

来源: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来源:--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

引证

《宋史·文苑传序》:“文章之道,振聋启聩,足以感人心,动天地。”

《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振聋启聩,以明道义,以正人心。”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教,振聋启聩,使天下之人皆知礼义。”

《文心雕龙·序志》:“夫文之为用,振聋启聩,导情宣志,其功大矣。”

《论衡·实知》:“夫圣贤之所以能成其事者,以其心明耳聪,振聋启聩,使天下之人皆能闻其道而悟其理。”

振聋启聩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kuì), 耳部,共15画

1.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

2.昏聩,不明事理

读音(lóng), 耳部,共11画

1.(形声。从耳,龙声。本义:丧失听觉能力)。

2.同本义。

3.愚昧;不明事理

读音(zhèn), 扌部,共10画

1.(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2.同本义。

3.挽救;救治。

4.抖动;摇动。

5.举起;挥动。

6.震憾;震惊。

读音(qǐ), 口部,共7画

1.(会意。从户,从口。甲骨文字形,左边是手(又),右边是户(单扇门);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启”。金文又加“攴”(pū)成“啓”。现简化为“启”。本义:开,打开)。

2.同本义。

3.经传皆作“啟”。

4.启发;教育。

5.出发;起程。

6.开拓;开创。

振聋启聩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