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ǒng

启宠纳侮

拼音chǒng

繁体啓寵納侮

用法"作谓语;用于劝诫人"

启宠纳侮的意思

基本定义

“启宠纳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开启宠爱,接受侮辱”。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对他人的无原则的迁就和包容,甚至是接受他人的轻慢与侮辱,往往带有贬义,指代一种软弱无能、缺乏自尊的态度。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不详,可能是由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演变而来的。其组成部分“启宠”与“纳侮”分别涉及到对他人情感的接受和对自身尊严的放弃。可以推测,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个人尊严与关系维护之间矛盾的思考。

使用场景

“启宠纳侮”常用于描述一些人在面对他人轻视时仍然选择包容的态度,尤其是在职场或家庭关系中,表现出对无礼行为的纵容。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适合用于日常对话,例如描述某人对伴侣的过度迁就。

示例句子

  1. 他总是启宠纳侮,即使朋友们常常嘲笑他,他依然心甘情愿地陪伴在他们身边。
  2. 在这场职场斗争中,她显得十分无奈,仿佛在启宠纳侮,忍受着上司的无理要求。
  3. 这样的态度只会让人觉得你是启宠纳侮,失去了应有的尊严。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忍气吞声、低声下气

    • 这些成语都表现出一种对不公或侮辱行为的容忍,强调个人的软弱与妥协。
  • 反义成语:坚守原则、勇于反抗

    • 这些成语则强调个人的坚强和对原则的坚持,与“启宠纳侮”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与包容,往往会导致一些人为了维护关系而选择“启宠纳侮”。然而,现代社会提倡自我尊重与独立,过度的包容可能导致个人界限的模糊。因此,在现代语境下,这个成语的适用性逐渐受到质疑。

情感与联想

“启宠纳侮”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它让我想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因过度迁就而失去自我的人。我联想到生活中许多因容忍而导致关系失衡的例子,这让我更加明白自我尊重的重要性。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对我说了一些不太友好的话,而我当时选择了沉默,心中却有些不满。事后我意识到,过度的迁就和包容可能会让人觉得我软弱,因此在今后的交往中,我会更加注意边界,避免“启宠纳侮”的局面。

创造性使用

在春天的花园里,花儿争相开放,然而有一朵娇羞的花儿,尽管旁边的风儿肆意吹拂,依然选择启宠纳侮,默默承受这份轻慢,心中却渴望着能有一天,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ing the other cheek”,意指在受到冒犯时选择不反击,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这个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提倡宽容,而“启宠纳侮”更多体现了对自我尊严的放弃。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启宠纳侮”的分析,我认识到自我尊重与对他人宽容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过度的包容可能会导致自身的缺失,因此在生活中应适时设定界限,以保护自己的尊严和内心的平衡。

来源:启宠纳侮,其此之谓也。

来源:--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元年》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既得荆州,乃启宠纳侮,以自固其位。”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得冀州,乃启宠纳侮,以自大其家。”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得志,乃启宠纳侮,以自高其位。”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启宠纳侮,吾必诛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启宠纳侮,无乃不可乎?”

启宠纳侮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nà), 纟部,共7画

1.(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2.同本义。

3.收藏;收入。

4.“纳”假借为“接纳”;接受。

5.缴纳,贡献。

6.使进入。

读音(chǒng), 宀部,共8画

1.(形声。从宀(mián),龙声。本义:尊崇)。

2.同本义。

3.宠爱。

4.荣耀。

5.受宠爱的人。

读音(qǐ), 口部,共7画

1.(会意。从户,从口。甲骨文字形,左边是手(又),右边是户(单扇门);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启”。金文又加“攴”(pū)成“啓”。现简化为“启”。本义:开,打开)。

2.同本义。

3.经传皆作“啟”。

4.启发;教育。

5.出发;起程。

6.开拓;开创。

读音(wǔ), 亻部,共9画

1.(形声。从人,每声。本义:轻慢,不敬重)。

2.同本义。

3.欺负。

4.用手遮盖。

5.古时奴婢的贱称。

启宠纳侮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