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怵目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惊心怵目”由“惊心”和“怵目”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让人心中感到震惊、害怕,眼前的景象令人畏惧。基本含义是形容某种景象或**非常震撼、令人恐惧,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
成语来源
“惊心怵目”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是“惊心怵目,知所适从”。它体现了古人对心理与视觉感受的重视,常用来形容战争、灾难等场景带来的恐惧和不安。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成语逐渐被引申为形容一些极端的、让人感到恐惧和震撼的事情。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惊心怵目”常用于描写灾难、战争或其他悲剧场景,强调带来的心理冲击。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些恐怖的电影、小说情节,或者某些震惊的新闻。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某个**的重要性或严重性。
示例句子
- 看到那场车祸的现场,真是惊心怵目,让人难以忘怀。
- 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得非常巧妙,尤其是最后的反转,令人惊心怵目。
- 这幅画描绘的场景让人感到惊心怵目,仿佛置身于一场噩梦之中。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毛骨悚然”:形容因恐惧而感到全身发毛,与“惊心怵目”相似,均表达了强烈的恐惧感。
- “心惊胆战”:形容因恐惧而心里害怕,常用于形容人在危险或不安的环境中。
反义成语:
- “平心静气”:指心情平和、安静,与“惊心怵目”形成鲜明对比,表示不受外界影响的状态。
-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自若的状态,反映出对事情的不在乎,与“惊心怵目”的恐惧感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惊心怵目”在文化中常用于描述不幸或灾难,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生命脆弱和社会动荡的深刻认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或社会问题时,它能够生动地表达人们的恐惧和不安。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剧,带有一种强烈的警示意味。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也促使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被困,外面的情景让我感到“惊心怵目”,风声呼啸、树木摇动,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自然力量的强大与无奈。这种经历让我更加敬畏自然,也让我对生活的脆弱有了更深的理解。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惊心怵目”:
狂风怒吼夜色沉,
惊心怵目梦中寻。
白骨露出寒光闪,
无情岁月难再停。
这首诗试图通过“惊心怵目”来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heart-stopping”来对应“惊心怵目”,同样表达了震惊和恐惧的感受。然而,文化背景不同,具体使用场合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差异。比如,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个人的反应,而中文则通常更关注整体的环境与氛围。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惊心怵目”的学,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这种成语能够深入表达我们的情感状态,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理解并运用成语“惊心怵目”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帮助我更好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来源:此书识字男女,人人爱阅。如今批了出来,准科学的学理,以指中国家庭的种种症结,使人阅之,惊心怵目。
来源:-- 季新《红楼梦新评》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帝见之,惊心怵目。”
《后汉书·班超传》:“超见之,惊心怵目。”
《汉书·王莽传》:“莽见之,惊心怵目。”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汉王,惊心怵目。”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惊心怵目。”
惊心怵目成语接龙
惊心怵目字义分解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惊
1.(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动;震惊。
4.动。
5.惊慌,恐惧。
6.纷乱。
怵
1.(形声。从心,术声。本义:恐惧,害怕)。
2.同本义。
3.伤心。
心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