怵惕恻隐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怵惕恻隐”由“怵惕”和“恻隐”两个部分组成。“怵惕”意指感到惊恐和不安;“恻隐”则是对他人遭受苦难的同情与怜悯。整体来看,这个成语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他人痛苦的敏感和不安,强调了对他人遭遇的同情与关注。
成语来源
“怵惕恻隐”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其中提到人们应当对他人的痛苦感到不安和同情。孟子强调“恻隐之心”是人性中的一种善良情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人类情感和道德的重视。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写人物对他人苦难的感受,表现人性的善良。例如,小说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看到他人苦难时的内心反应。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或者在演讲中强调人道主义精神。
示例句子
- 他在街上看到流浪汉的窘迫,心中怵惕恻隐,决定捐款帮助他们。
-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怵惕恻隐,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展现了怵惕恻隐的人性之美。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怜悯”——强调对他人痛苦的同情。
- “悲天悯人”——表示对社会和人类苦难的深切关怀。
-
反义成语:
- “漠不关心”——表示对他人遭遇的冷漠态度。
- “见死不救”——形容对他人苦难不闻不问,缺乏同情心。
文化与社会背景
“怵惕恻隐”的成语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仁爱和同情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面对社会不公、自然灾害等问题时,这个成语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激励人们关注他人命运,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想到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与关怀,它引发了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面临选择,是选择冷漠还是伸出援手。怵惕恻隐提醒我们,关心他人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的某个时刻,我曾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周围的人虽然有些人停下了脚步,但大多数人选择了匆匆而过。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怵惕恻隐的情绪,促使我走上前去帮助老人。这让我意识到,怵惕恻隐不仅是对他人苦难的感知,也是促使我们行动的动力。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在人海中,怵惕恻隐,
一颗心,温暖他人。
你我同舟,共渡难关,
世上唯有爱,没什么不可能。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情感和表达也存在。例如,英语中的“compassion”可以用来描述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强调对他人处境的理解和关心。这种情感在许多文化中都是被重视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怵惕恻隐”的学*,我深入理解了同情心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在未来的交流中,我会更加自觉地使用这个成语,传达对他人苦难的关心与同情。
来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来源:-- 《孟子·公孙丑上》
引证: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超犬马齿衰,常恐卒没,孤负圣朝,敢陈愚诚,怵惕战惧。’”
《汉书·王莽传下》:“莽自知败,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大哭,气尽,伏地叩头,曰:‘臣莽怵惕,恐不能奉承天命。’”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由此日夜怵惕,恐其不终。”
《庄子·人间世》:“怵惕之言,恻隐之行,不足以动人。”
《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恻隐成语接龙
怵惕恻隐字义分解
隐
1.藏匿;隐蔽。
2.隐瞒。
3.隐测,审度。
4.怜悯。
5.隐逸不出。
6.塞,堵塞。
惕
1.(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2.同本义。
3.忧伤。
4.姓。
恻
1.(形声。从心,则声。本义:悲痛)。
2.同本义。
3.恳切。
怵
1.(形声。从心,术声。本义:恐惧,害怕)。
2.同本义。
3.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