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nzhīxīn

恻隐之心

拼音yǐnzhīxīn

繁体惻隱之心

用法"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近义词悲天悯人恻怛之心

反义词铁石心肠落井下石

恻隐之心的意思

基本定义

“恻隐之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心”。它指的是人们对他人遭遇不幸或痛苦时所产生的怜悯、关心和同情的情感。这个成语强调人类内心深处对他人苦难的敏感和关注,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同情。

成语来源

“恻隐之心”最早出现在《孟子》中,原文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在这里讨论的是人类的道德情感,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爱的起源。孟子主张,恻隐之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感,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这一成语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成为描述同情心的常用表达。

使用场景

“恻隐之心”常常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1. 文学作品: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恻隐之心来增强情感的共鸣。
  2. 日常对话:人们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常会提到恻隐之心,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3.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演讲者常常呼吁人们要有恻隐之心,以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和谐。

示例句子

  1. 他看到流浪汉在街头乞讨,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恻隐之心,决定施舍一些钱财。
  2. 为了帮助那些遭受自然灾害的人们,我们应该发扬恻隐之心,积极参与救助活动。
  3. 社会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作为有恻隐之心的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同情心:强调对他人苦难的理解和感同身受。
    • 怜悯:指对他人遭遇不幸的同情和怜惜。
  • 反义成语

    • 冷漠无情:指对他人痛苦没有任何感受和反应。
    • 漠不关心:形容对他人的事情毫不在意,不表现出关心。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恻隐之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支持。现代社会中,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但恻隐之心依然是人们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如贫困、灾难等。

情感与联想

“恻隐之心”常常让我联想到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当看到他人困境时,这种情感让我们愿意伸出援手,帮助有需要的人。它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关心他人,传递爱的力量。

个人应用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位老人在街上摔倒,周围的人都没有及时上前帮助。我立刻跑过去,扶起了老人,并询问他是否需要去医院。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恻隐之心的重要性,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小镇上的一位孤独老人坐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雪花飘落。突然,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恻隐之心,想到那些在外流浪的人们。他毅然决定,准备一些热汤,走出门去,温暖那些在寒风中挣扎的灵魂。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应“恻隐之心”的成语,但可以用“compassion”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不同文化对同情心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往往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集体的关爱。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恻隐之心”的学*,我认识到同情心在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情感的流露,更是道德责任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努力培养这种情感,以建立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来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来源:-- 《孟子·告子上》

引证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恻隐,好施舍。”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其恻隐之心,亦可见矣。”

《庄子·人间世》:“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论语·颜渊》:“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例句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常有仁慈之念。

恻隐之心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ǐn,yìn), 阝部,共11画

1.藏匿;隐蔽。

2.隐瞒。

3.隐测,审度。

4.怜悯。

5.隐逸不出。

6.塞,堵塞。

读音(cè), 忄部,共9画

1.(形声。从心,则声。本义:悲痛)。

2.同本义。

3.恳切。

读音(xīn), 心部,共4画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恻隐之心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