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羞成怒的意思
基本定义
“恼羞成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为羞愧而生气。它指的是一个人因为受到某种羞辱或批评而感到愤怒,通常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在心理层面上,这种情绪反应常常是出于自尊心受损。
成语来源
“恼羞成怒”源于古代文献,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成语的构成部分“恼”意为愤怒、烦恼,“羞”指羞愧、羞耻,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因羞愧而产生的愤怒情绪。虽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在许多古代文人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类似的表达,反映了人性中普遍的心理现象。
使用场景
“恼羞成怒”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 日常对话:当朋友因某个小失误而对别人的指出反应过激时,可以说他“恼羞成怒”。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角色因受到他人批评而变得愤怒时,可以用此成语来渲染情绪。
- 演讲:在讨论人际关系时,可以引用此成语来说明自尊心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示例句子
- 他在会议上被批评后,恼羞成怒,冲着同事大吼大叫。
- 有些人面对真相时容易恼羞成怒,因此无法理性地看待问题。
- 她本来只是想指出错误,没想到让他恼羞成怒,反而引发了争吵。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怒火中烧”:形容非常愤怒,情绪失控。
- “心急如焚”:因为焦急而愤怒。
-
反义成语:
- “心平气和”:形容内心平静,情绪稳定。
- “处之泰然”:面对困境或批评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面子和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恼羞成怒常常反映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和对他人意见的敏感。因此,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情绪反应,还折射出深层的社会心理。
情感与联想
“恼羞成怒”让我联想到许多场景,例如当我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时,内心的羞愧与愤怒交织。这样的情感反应是普遍的,说明了人们在面对批评时的脆弱和不安。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因为在团队项目中出现失误,被同事指出时,我一开始感到非常不快,甚至想要反驳。后来我意识到,这种“恼羞成怒”的情绪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最终选择冷静下来,接受批评并进行改进。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描绘: 在一个宁静的村庄里,村民们在早市上讨论着农作物的收成。小李因为一时大意,导致了庄稼的损失,大家开始对他指指点点。小李顿时恼羞成怒,脸色涨红,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无言以对。最终,他选择了沉默,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决心改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情绪可以用“to react with anger out of embarrassment”来表达。虽然没有直接的对应成语,但它传达了相似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在面对羞愧时的愤怒反应。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恼羞成怒”这一成语的学,我更加理解了人类情绪的复杂性。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表达方式,还能加深对文化背景和人性的理解。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批评和挑战时,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
来源: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来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
引证: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周瑜听了,恼羞成怒,说道:‘你这厮,敢如此轻视我!’”
《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听了,恼羞成怒,喝道:‘你这厮,敢如此胡说!’”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闻言,恼羞成怒,拔剑而起,欲与之斗。”
《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那人听了,恼羞成怒,把桌子一拍,说道:‘你这厮,敢如此无礼!’”
《红楼梦》第九十六回:“贾母听了,越发恼羞成怒,说道:‘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不懂事!’”
例句:那排长~,拿着枪头的刺刀,向哥哥的手臂上扎了一下。
恼羞成怒成语接龙
恼羞成怒字义分解
羞
1.(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2.同本义。
3.推荐;进用。
4.假借为“丑”。感到耻辱。
5.因惭愧而难为情。
6.嘲弄;侮辱。
成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同本义。
3.变成;成为。
4.形成。
5.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6.树立。
恼
1.(形声。从心,惱(nǎo)声。本义:恼恨;生气;发怒)。
2.同本义。
3.懊恼;烦闷。
4.打扰。
5.惹,撩拨。
怒
1.(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2.同本义。
3.又。
4.谴责。
5.奋起;奋发。
6.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