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书空的意思
基本定义
“咄咄书空”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咄咄逼人(或激烈争辩)但又空洞无物”。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言辞激烈却缺乏实质内容的言论或行为,表达一种对空谈的批评。
成语来源
“咄咄书空”源自古代文学和诗词,主要用于批评那些口才了得但缺乏实际成就的人。虽然具体的出处不详,但它的结构和意象常见于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反映了对浮夸言辞的反感。
使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咄咄书空”可以在多个场合使用:
- 文学作品:用以形容某些角色在辩论中虽声势浩大,但其实没有实质性的论据。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些人或事时,可以用来表达对空洞言辞的批评。
- 演讲:演讲者在指出对方论点不足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增强论证的力度。
示例句子
- 在这场辩论中,尽管对方声势汹汹,但他的论据却是咄咄书空,无法说服我。
- 这篇论文虽然字数不少,但充斥着咄咄书空的观点,毫无实际价值。
- 每当听到领导咄咄书空的讲话,我就感到失望,期待能够听到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空口无凭:指没有实质证据或依据的言论。
- 纸上谈兵:只在理论上讨论,缺乏实践经验。
反义成语:
- 实事求是:强调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与“咄咄书空”形成鲜明对比。
- 言行一致:指言辞与实际行动相符,强调实质内容。
文化与社会背景
“咄咄书空”反映了**文化中对言辞和实际成就的重视。在传统文化中,孔子强调“言而有信”,这也影响了社会对空谈的抵制。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空洞的言论愈加受到批评,强调实质内容的表达变得尤为重要。
情感与联想
“咄咄书空”给人的情感反应常常是失望与批评,联想到那些在公共场合夸夸其谈却缺乏实际能力的人。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有效传达对空谈的反感,促使人们在沟通中更加注重实质内容。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同学或同事在讨论时只是口头上表达观点,却未能提供实际的数据或案例。使用“咄咄书空”这个成语,能够有效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促使讨论更加深入。
创造性使用
在一次写作练*中,我尝试将“咄咄书空”融入到一首诗中:
言辞如风掠过空,
咄咄逼人无所用。
理想虽美难实现,
书空何必再相拥。
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示了该成语的灵活运用。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empty talk”或“talk is cheap”可以与“咄咄书空”相比较,均指缺乏实质内容的言论。这两个表达在文化中都反映了对空谈的警惕,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咄咄书空”的学*,我意识到它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表达时要注重内容的实质,避免空洞的言辞。这不仅能提升个人表达的效果,还能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来源:《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引证:
明·李贽《焚书·答耿司寇》:“仆自读孔氏书,而不知孔氏之心;若读佛氏书,而不知佛氏之心,皆不免咄咄书空。”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张文潜尝言:‘近时印书盛行,而鬻书者往往皆士人躬自负担。有一士人,尽掊其家所有,约百余千,买书以入京,至中途,遇盗,遂为所取,士人恸哭,几失声,同行者慰解之,且问其所买之书何在,士人曰:“吾所买者,皆书也,今已为盗所取,吾何以归?”同行者曰:“子何愚也!书既为盗所取,子但书空咄咄,何为不归?”士人乃悟,遂归。’”
唐·白居易《醉吟先生传》:“每至花朝月夕,则携酒出游,或书空咄咄,或吟咏自得。”
《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晋书·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例句:[梁鼎芬]既失志,有~之感,去秋,遂因政变作符命数篇,诗以记之。
咄咄书空成语接龙
咄咄书空字义分解
空
1.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
2.罄尽;空其所有。引申为没有。
3.广阔;空旷。
4.空洞而不实际;空泛;虚构。
5.空间;天空。
6.佛教语。
1.(形声。从穴,工声。本义:孔,窟窿)。
2.同本义
3.口,嘴巴。
1.使之困穷。
2.腾让出来。
3.闲暇,闲功夫,没被占用的时间。
咄
1.(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 同本义。
书
1.(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同本义。
3.画。
4.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5.信件,信函。
6.奏章;文书,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