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kōngduōduō

书空咄咄

拼音shūkōngduōduō

繁体書空咄咄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书空咄咄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书空咄咄”的字面意思是“在空中写字,声音大而急促”。基本含义是形容言辞激烈、态度强硬,常用于批评他人或表达不满。

成语来源

“书空咄咄”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为“书空咄咄,指天骂地”。这里的“书空”意指在空中书写,“咄咄”则是指说话声势浩大。此成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口舌之争的看法,寓意在言辞上表现得激烈、冲动。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在口头上表现得非常激烈但实际上无实质内容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绘人物的激烈争论或辩论场景。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于形容某人言辞激烈却没有实质内容的场合。

示例句子

  1. 在这场辩论中,他虽然书空咄咄,但并没有提供任何有力的证据。
  2. 我们不应该在讨论中书空咄咄,而是要认真倾听彼此的观点。
  3. 他的批评虽然书空咄咄,但我觉得其中有些道理。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口若悬河(形容说话流利,滔滔不绝),言辞犀利(形容说话尖锐、直截了当)。
  • 反义成语:温文尔雅(形容人温和而有礼貌),言之有物(形容说话有实质内容、切中要害)。

文化与社会背景

传统文化中,言辞的力量被视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书空咄咄反映了古代对辩论、争论的重视,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交流时要注意实质内容,而不是仅仅追求声势。现代社会中,尽管网络言论频繁,“书空咄咄”依旧适用,提醒人们在表达观点时要有理有据。

情感与联想

“书空咄咄”让我联想到激烈的辩论场面,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它带来的联想是对言辞的敬畏与反思,提醒我在表达时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理智。

个人应用

在我的一段辩论经历中,有人对我的观点进行书空咄咄的批评,但我意识到他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反驳。这让我明白,面对激烈的言辞,我更应保持冷静,专注于实质内容的讨论。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有个年轻的辩手总是书空咄咄,试图在辩论中得到胜利,却忽略了听取队友的意见。最终,在一场重要比赛中,他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团队的合作,而非个人的激烈争辩。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empty rhetoric”来表达和“书空咄咄”相似的概念,指的是空洞的言辞,没有实际内容。虽然两个文化中都存在对言辞的重视,但“书空咄咄”更强调的是声音的激烈及其对人际交流的影响。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书空咄咄”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在表达观点时,言辞的力量固然重要,但内容的实质性更为关键。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一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更加注重沟通的质量。

来源: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来源:--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

引证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书空咄咄,以为神助。”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书空咄咄,以为不解。”

《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下》:“休范素不知书,书空咄咄,乃更增其怒。”

《晋书·殷浩传》:“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世说新语·言语》:“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书空作字。”

故事东晋时期,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例句~知谁解,击缶呜呜却自惊。

书空咄咄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kōng,kòng,kǒng), 穴部,共8画

1.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

2.罄尽;空其所有。引申为没有。

3.广阔;空旷。

4.空洞而不实际;空泛;虚构。

5.空间;天空。

6.佛教语。

1.(形声。从穴,工声。本义:孔,窟窿)。

2.同本义

3.口,嘴巴。

1.使之困穷。

2.腾让出来。

3.闲暇,闲功夫,没被占用的时间。

读音(duō), 口部,共8画

1.(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 同本义。

读音(shū), 乛部,共4画

1.(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同本义。

3.画。

4.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5.信件,信函。

6.奏章;文书,文件。

书空咄咄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