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心怵目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动心怵目”字面意思是指“心里动摇,眼前害怕”。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种情景或事物既让人感到惊讶,又让人心里感到不安或恐惧,常用于描述意外的、震撼人心的场面或情节。
成语来源
“动心怵目”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只见他满脸愁苦,眼泪汪汪,动心怵目,连说了几声‘好’。”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人因某种悲伤或震撼的情感而表现出的内心动摇和外在反应。此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情感状态的细腻观察。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 文学作品:在描述人物内心复杂情感时,可以用来突出人物的情感波动。
- 日常对话:用来形容某个**或情景让人感到震惊或不安。
- 演讲:在讲述某个令人震撼的故事或**时,可以用该成语来加强情感表达。
示例句子
- 当他看到那幅画时,心中不由得动心怵目,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 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让所有目击者都动心怵目,无法相信眼前的现实。
- 电影的结局太出乎意料,使得观众们动心怵目,久久不能平静。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心惊胆战、惊心动魄。它们都表达了因恐惧或震惊而产生的情绪。
- 反义成语:安然无恙、心如止水。这些成语表达的是一种冷静、无畏的状态,与“动心怵目”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情感的细腻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成语“动心怵目”恰好反映了人们对心灵和情感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能够表达在面对突发时的真实感受,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对突发**的反应中,常常会看到类似的表达。
情感与联想
“动心怵目”带给我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既有对震撼的感受,也有对恐惧的理解。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我思考在生活中,许多时刻都是充满惊讶和不安的,如何面对并处理这些情绪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
个人应用
在一次旅行中,我曾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狂风暴雨让人感到极大的恐惧和不安,恰好可以用“动心怵目”来形容那一刻我和其他人的心情。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当她走进那间废弃的房子,四周的阴暗和静谧让她动心怵目。记忆的碎片如同幽灵般在心底游荡,令她不禁想起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art skipped a beat”,意指因震惊或紧张而导致心跳加速。不同文化中对惊讶和恐惧的表达虽然不同,但都能传达出对强烈情感的共鸣。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动心怵目”的学,我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这个成语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也提醒我在语言学中,要关注每一个细微的表达,才能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思想和感受。
引证: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聊斋志异·聂小倩》:“生闻之,心怵惕而悲,不能自持。”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桃花,不觉滴下泪来。”
《文选·曹植·洛神赋》:“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例句:我遇到一件让我~的事。
动心怵目成语接龙
动心怵目字义分解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怵
1.(形声。从心,术声。本义:恐惧,害怕)。
2.同本义。
3.伤心。
心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
动
1.(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2.同本义。
3.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4.动摇;震撼。
5.触动感应;感动。
6.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