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意思
一鸣惊人
基本定义:
“一鸣惊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第一次鸣叫就让人惊讶”,引申意为一个人或事物在某个特定时刻或场合中表现出色,令众人刮目相看。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突然展现出极大的才能或成就。
成语来源:
“一鸣惊人”源于《庄子·外物》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鸣”的鸟。它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不鸣,直到有一天发出一声惊人的鸣叫,令所有听见的人都为之震惊。这一成语反映了潜在才能的突然释放,强调了事物的变化和出乎意料的表现。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以下几种场合: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散文中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成长或变化。
- 日常对话:人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朋友、同事或家人突然展现出不凡的才能。
- 演讲: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一个项目或某个人的潜力与成就。
示例句子:
- 小李在比赛中表现得极为出色,真是一鸣惊人。
- 她在艺术展上的作品让众人赞叹不已,毫无疑问是一鸣惊人。
-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在国际赛事中一鸣惊人,赢得了冠军。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脱颖而出:形容人才或事物从众多中显露出来,表现出色。
- 一举成名:指通过某一特殊的表现或成就而迅速获得名声。
-
反义成语:
- 默默无闻:指一个人或事物没有被大家所知,处于低调状态。
- 平平无奇:形容事物或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表现平常。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一鸣惊人”常被用于激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尤其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许多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突破,获得认可。这一成语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和创新的关注。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才能的人,他们往往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与期待。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人们不要轻易放弃,潜力往往在最不被看好的时刻爆发。
个人应用:
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经历过几次一鸣惊人的时刻,比如在一次重要的演讲中,我平时并不被看好,但最终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个成语让我意识到,努力和时机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创造性使用:
在创作中,我可以尝试将“一鸣惊人”融入到一首诗中:
沉默如石,累积千年,
一声鸣响,惊破天边。
不惧风暴,勇敢追梦,
一鸣惊人,风华无限。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make a splash”来表达类似“一鸣惊人”的意思,意指某人或事物突然引起广泛关注。虽然两者在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突然的成功和出色表现。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一鸣惊人”的学习,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展现出惊人的才能。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勇敢尝试。它在日常交流和书写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引证:
《宋史·文苑传·苏轼》:“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洵晚岁读《易》,作《易传》未成,命轼述其志。轼成《易传》,复作《论语说》;后居海南,作《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南史·梁本纪下》:“武帝末,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中大同元年,帝欲息浮图,诏遣沙门慧礼西行,求经律论。慧礼至西域,得佛牙舍利及诸经论五百余部而还。帝大悦,敕付秘阁。慧礼又请造浮图,帝许之。乃于台城西北隅起三层塔,高十丈,制度甚严。天监中,有僧护者,尝于剡县石城山见石壁有佛影,乃发愿造十丈石佛,以拟佛影。既而中辍,竟不成。至是,帝敕僧祐更造之。祐乃于石城山更造十丈石佛,既成,帝为文以赞之。普通中,有僧旻者,博通内外,尤善讲说。帝深敬之,敕于同泰寺讲《涅槃经》,听者常万余人。大同中,帝于宫中起重云殿,制度宏丽,穷极技巧。又于殿前起十二层浮图,高十丈。又于台城北起北苑,周回十余里,中有大池,名玄武湖。又于苑中起重阁,高十余丈,制度甚精。又于阁前起三层塔,高十丈。又于苑中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各高十余丈,并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其窗牖壁带悬楣栏槛之类,并以沉檀香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服玩之属,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其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花药。”
《晋书·文苑传·左思》:“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余思为其引诂,亦犹胡广之于《官箴》,蔡邕之于《典引》也。’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序曰:‘余观《三都》之赋,言不苟华,必经典要,品物殊类,禀之图籍;辞义瑰玮,良可贵也。有晋征士故太子中庶子安定皇甫谧,西州之逸士,耽籍乐道,高尚其事,览斯文而慷慨,为之都序。中书著作郎安平张载、中书郎济南刘逵,并以经学洽博,才章美茂,咸皆悦玩,为之训诂;其山川土域,草木鸟兽,奇怪珍异,佥皆研精所由,纷散其义矣。余嘉其文,不能默已,聊藉二子之遗忘,又为之《略解》,祇增烦重,览者阙焉。’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后迁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故事:齐威王沉湎酒色,三年不理朝政,国内混乱不堪。才子淳于髡知道齐威王爱猜谜语,就觐见说王宫里住着一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国威大振
例句:~,实在是出乎意外。
一鸣惊人成语接龙
一鸣惊人字义分解
鸣
1.(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2.同本义。
3.又如鸣管(鸟类的发声装置);鸣凤(凤鸟鸣叫);鸣雁(雁鸣叫)。
4.泛指发声。
5.又如鸣石(撞击则会发出声响的石头);鸣玉(古人佩于腰间的玉饰。行走时相互撞击而发声);鸣琴(指琴。又比喻瀑布的声音);鸣鞭(挥鞭发出声响);鸣銮(车上的銮铃鸣响。指天子或贵族出行)。
6.震惊。
惊
1.(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动;震惊。
4.动。
5.惊慌,恐惧。
6.纷乱。
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
一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