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而鸣的意思
不平而鸣
基本定义
“不平而鸣”的字面意思是“对不公之事表示不满而发声”,通常用来形容对不公平或不正义现象的不满和抗议。这一成语强调一种积极的态度,即不满情绪的表达,并且常常伴随着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成语来源
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中提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之所恶,天必弃之。”此处强调了民众的不满与反抗。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正义的追求与民众的觉醒,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使用场景
“不平而鸣”可以在多个场合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绘人物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如古典诗词中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社会问题时,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些现象的不满。
- 演讲:在演讲中,特别是涉及社会正义和平等的主题时,可以用来激励听众发声。
示例句子
- 他对公司内部的不公待遇始终不平而鸣,因此赢得了同事们的支持。
- 这位作家在小说中通过角色的不平而鸣,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
-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对社会的不公不平而鸣,为弱势群体发声。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发愤图强:虽然侧重于努力奋斗,但也有反抗不公的意味。
- 愤愤不平:强调对不公事物的愤怒和不满。
-
反义成语:
- 安分守己:指安于现状,不主动反抗。
- 听天由命:表示对现状无所谓,缺乏反抗精神。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不平而鸣反映了对权力与权威的质疑,体现了民众对公正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尤其在涉及社会和公民权利时,常常被引用来鼓励人们勇于发声。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产生一种激励的感觉,仿佛在提醒我们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在面对不公正的现实时。它也让我联想到许多历史和社会,强调了集体发声的重要性。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目睹过一位同事因不公平的待遇而选择不平而鸣,她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引起了广泛关注,最终促使公司改善了相关政策。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积极发声的力量。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不平而鸣”:
月下孤影诉心声,
不平而鸣宛如风。
谁言无路求公道,
众志成城志气雄。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speak out against injustice”可以看作是与“不平而鸣”相对应的表达。两者都强调了对不公现象的反抗与发声,展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不平而鸣”的学,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表达情感与立场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社会问题,勇于发声,推动正义的实现。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来源:-- 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
引证:
《汉书·艺文志》:“《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论语·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子曰:‘不平则鸣,物之常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不平而鸣成语接龙
不平而鸣字义分解
鸣
1.(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2.同本义。
3.又如鸣管(鸟类的发声装置);鸣凤(凤鸟鸣叫);鸣雁(雁鸣叫)。
4.泛指发声。
5.又如鸣石(撞击则会发出声响的石头);鸣玉(古人佩于腰间的玉饰。行走时相互撞击而发声);鸣琴(指琴。又比喻瀑布的声音);鸣鞭(挥鞭发出声响);鸣銮(车上的銮铃鸣响。指天子或贵族出行)。
6.震惊。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平
1.(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2.同本义。
3.平坦,没有高低凹凸。
4.平安;太平。
5.均平;齐一。
6.均等。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