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xīnhàizhǔ

惊心骇瞩

拼音jīngxīnhàizhǔ

繁体驚心駭矚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惊心骇神惊心骇目

惊心骇瞩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惊心骇瞩”由四个字组成:惊、心、骇、瞩。字面意思是使人的心感到震惊,令人瞩目。基本含义是形容某种事情或景象极其惊人,令旁观者或听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和注意。

成语来源

“惊心骇瞩”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其构成的两个成分“惊心”和“骇瞩”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惊吓和震撼的情感。它可以理解为对某种事物的强烈反应,反映了人们对突发**或壮观景象的情绪。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演讲及日常对话中。例如,在描述天灾人祸、重大历史**、惊人的科学发现等场合时,使用“惊心骇瞩”能够有效传达出其冲击力和重要性。

示例句子

  1. 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令人惊心骇瞩,许多建筑瞬间倒塌。
  2. 他在演讲中提到的环境污染问题,真是惊心骇瞩,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不安。
  3. 这幅画的细节之美令人惊心骇瞩,仿佛能感受到画中传递的情感。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触目惊心:形容事物引起强烈的震惊和关注。
  • 骇人听闻:多用于形容恐怖或令人震惊的消息。

反义成语

  • 不以为然:表示对某事不以为然,不感到惊讶。
  • 平淡无奇:形容事物普通,毫无特别之处。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许多都可以“惊心骇瞩”,如社会热点、科学进展、自然灾害等。这一成语在当今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突发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情感与联想

“惊心骇瞩”常引发惊恐、震惊和关注的情感联想。它不仅是对**的描述,也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共鸣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目睹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导致街道被淹,许多人被迫撤离。这一景象让我感到“惊心骇瞩”,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的威力。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惊心骇瞩”:

狂风掠过天际,惊心骇瞩云层翻,
雷声滚滚震耳边,水落石出势难攀。

这段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震撼的情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breathtaking”或“stunn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它们通常不如“惊心骇瞩”那样强调情感上的震撼与恐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惊心骇瞩”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用来形容事情的极端性,更是对情感的深刻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的辞汇,增强表达的力量。

来源: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或目所不睹,则忽而不戎,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来源:-- 《宋书·孔琳之传》

引证

《清史稿·文苑传·纳兰性德》:“其词惊心骇瞩,如琴瑟之和,如箫鼓之鸣。”

《明史·文苑传·杨慎》:“其诗惊心骇瞩,如风云之变,如日月之辉。”

《宋史·文苑传·苏轼》:“其文惊心骇瞩,如雷霆之震,如江海之涌。”

《文选·左思·吴都赋》:“望之者惊心骇瞩,以为天降。”

《晋书·王羲之传》:“观其笔势,惊心骇瞩,以为神助。”

惊心骇瞩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hài), 马部,共9画

1.(形声。从马,亥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骇;惊诧;惊动。

4.震动。

5.突发;兴起。

6.惊扰;骚动。

读音(zhǔ), 目部,共17画

1.(形声。从目,属声。本义:注视,瞩目)。

2.同本义。

3.见;看见。

读音(jīng), 忄部,共11画

1.(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动;震惊。

4.动。

5.惊慌,恐惧。

6.纷乱。

读音(xīn), 心部,共4画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

惊心骇瞩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