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惶失色的意思
基本定义
“惊惶失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惊慌、恐惧而失去颜色”,形容人因恐惧或惊吓而显得非常慌张、面色苍白。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遭遇突发**或恐怖情境时,人的情绪极度波动,表现出惊慌失措的状态。
成语来源
“惊惶失色”最早见于《明史·李时中传》。在该传记中,描绘了李时中在面对敌人时的恐惧状态。成语中的“惊惶”指的是心中恐慌,而“失色”则强调了因恐惧而导致的容貌变化。这一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人对心理状态的观察与描绘。
使用场景
“惊惶失色”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如: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危机时刻的心理状态,增强紧张感。
- 日常对话:可以用于描述某人遇到突发**时的反应,例如:“听到那个消息,他立刻惊惶失色。”
- 演讲: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形象化地描述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助感。
示例句子
- 突然的爆炸声让在场的人都惊惶失色,四处逃散。
- 她在听到这个坏消息时,惊惶失色,差点晕倒。
- 这部电影的高潮部分让观众们惊惶失色,情绪紧张到极点。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如“惊慌失措”、“心惊肉跳”,这些成语同样形容人在惊恐状态下的表现。
- 反义成语:如“淡定从容”,表示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两者的细微差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恐惧和慌乱,后者则强调的是冷静和镇定。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惊恐和慌乱常常被视为脆弱和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在家庭教育和社交场合中,人们往往鼓励保持冷静和理智。现代社会中,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惊惶失色”的状态,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情感与联想
“惊惶失色”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紧张和无助的情绪,尤其是在面临突发**时。它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状态,更反映了人在危机时刻的脆弱和不安。这种情感的共鸣使我在表达时更加注意用词的选择,以传达更为细腻的情感。
个人应用
在一次演讲比赛中,我曾经因为紧张而“惊惶失色”,几乎忘记了要说的内容。后来我意识到,控制情绪和保持冷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准备演讲时,特别注重练*和心理调适,以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这样写: “夜幕降临,森林里传来一阵低沉的狼嚎,露西的心脏狂跳不已,整个身子都在微微颤抖,瞬间惊惶失色,仿佛置身于一个无边的噩梦之中。”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使用“pale with fear”来表达类似的情感状态,意指因恐惧而面色苍白。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通常都强调了情绪变化与生理反应的关联。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惊惶失色”的学*,我认识到情绪表达在语言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表达时更加精准。它提醒我,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也使我在交流中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
来源: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来源:-- 元·孔齐《至正直记·罗太无高节》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晟闻之,惊惶失色,乃引兵而南。”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惊惶失色,乃引兵而西。”
《汉书·王莽传下》:“莽闻之,惊惶失色,不知所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惊惶失色,乃引兵而东。”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惊惶失色。”
惊惶失色成语接龙
惊惶失色字义分解
色
1.(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同本义。
3.又。
4.颜色。
5.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6.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惶
1.(形声。从心,皇声。本义:恐惧,惊慌) 同本义。
惊
1.(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动;震惊。
4.动。
5.惊慌,恐惧。
6.纷乱。
失
1.(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2.同本义。
3.错过。
4.不自禁,忍不住。
5.违背。
6.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