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惶惶的意思
基本定义
“人心惶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心感到惶恐不安”。它用来形容人们由于某种不安的因素而感到心慌、焦虑,常常是由于外界的威胁、危险或不确定性引发的情绪。
成语来源
“人心惶惶”最早见于《左传》。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民众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下,表现出对未来的恐惧与不安。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人们内心的不安心理。
使用场景
在现代语境中,“人心惶惶”常用来描述社会动荡、政治不稳或自然灾害等情况下,民众的恐慌情绪。例如:
- 新闻报道中提到某地区发生地震,居民“人心惶惶”。
- 在企业改革或政策变动时,员工对未来的工作不确定感到“人心惶惶”。
示例句子
- 随着疫情的加重,城市里的居民人心惶惶,纷纷囤积生活物资。
- 最近股市波动,让投资者感到人心惶惶,不知何时才是出手的好时机。
-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村民们人心惶惶,不知该如何应对。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心神不宁”:形容心情不安定,心神恍惚。
- “惶惶不可终日”:形容心里惶恐不安,无法安心生活。
-
反义成语:
- “心安理得”:形容内心安宁,心中坦然。
- “泰然自若”:形容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得非常镇定自若。
文化与社会背景
“人心惶惶”反映的是人类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恐惧。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如战乱、灾害,成语的使用更加频繁,体现了社会动荡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某些不安因素的反应有所缓解,但在面对突发**时,此成语依然适用,反映出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情感与联想
“人心惶惶”常带给人一种紧张、焦虑的情感联想。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脆弱与无力,也引发对社会稳定、安全感的渴望。这种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易于共鸣,常常在个人经历或社会**中被触发。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次突发的自然灾害,当时周围的人都感到“人心惶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情绪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讨论,大家互相安慰,同时也在寻找信息与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体会到信息的重要性和稳定情绪的必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创作中,可以用“人心惶惶”来描绘角色的心理状态:
夜幕降临,城市的喧嚣渐渐沉寂,唯有窗外偶尔的警报声打破了宁静。街道两旁的行人,面色苍白,个个“人心惶惶”,仿佛这座城市在无形中被笼罩上了一层恐惧的阴影。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nxiety”或“fearful”,但通常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或短语。不同文化对恐惧和不安的表述反映出各自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心理。例如,西方社会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常用“panic”来形容人们的恐慌情绪。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人心惶惶”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与心理的反映。它帮助我理解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共同情感,提醒我在表达时更关注情感的传达与社会背景的影响。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今人心皇皇,见太叔势大力强,尽怀观望。
来源:--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引证: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之乱,天下人心惶惶,莫不自危。”
《宋史·岳飞传》:“金人既退,而人心惶惶,不可一日无备。”
《资治通鉴·汉纪·高祖十年》:“时天下人心惶惶,莫知所措。”
《史记·项羽本纪》:“天下人心惶惶,莫知所归。”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国人皆曰可杀,人心惶惶。”
例句:无端起来胡闹,蒌喊一阵,西跑一阵,弄得~,不是扰乱治安是什么?
人心惶惶成语接龙
人心惶惶字义分解
惶
1.(形声。从心,皇声。本义:恐惧,惊慌) 同本义。
心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
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