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备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文武兼备”由“文”和“武”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既有文化(文)修养,又有武力(武)能力。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具备文才和武艺,通常用来形容人才出众,全面发展,既能够进行文化创造,又能在军事或实际行动中表现出色。
成语来源
“文武兼备”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古代,文人和武将的角色分明,文人以文化修养和政治才能著称,武将则以勇猛和军事才能闻名。历史上,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汉朝的霍去病等人,往往被视为文武双全的典范。这一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才能,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和标准。
使用场景
“文武兼备”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古诗词或小说中,用来描述英雄人物或理想中的君主。
- 日常对话:在对朋友或同事的评价中,表示某人能力全面。
- 演讲:在强调领导者或团队成员的多元化能力时,可以使用该成语,增强论述的力度。
示例句子
- 这个年轻人真是文武兼备,不仅学业优秀,还在体育比赛中屡获佳绩。
- 在我们的历史上,有许多文武兼备的英雄人物,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 现代社会需要文武兼备的人才,既要有创新思维,又要有实践能力。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文才武略、文武双全
- “文才武略”侧重于文才和军事才能的并重。
- “文武双全”则更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
-
反义成语:文弱无力、只文不武
- “文弱无力”形容人文采出众但缺乏力量,无法应对实际挑战。
- “只文不武”则强调某人只具备文才,没有武力或实践能力。
文化与社会背景
“文武兼备”在中华文化中被视为理想的人的一种标准,体现了对综合素质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教育与职业发展中,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情感与联想
“文武兼备”这个成语往往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激励人们追求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它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杰出的领袖和英雄人物,激发人们对成功与能力的向往。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需要综合运用文才与实践能力的情况。例如,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既需要撰写报告(文),又需要进行项目实施(武),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文武兼备”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某次创作中,我尝试将“文武兼备”融入到一首诗中:
文采飞扬书千古,
武勇冲天震四方。
文武兼备志高远,
英雄豪杰共此乡。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ell-rounded”或“jack of all trades”,意指某人在多个领域都具备一定的能力,但通常没有“文武兼备”那种深度和全面的含义。不同文化中对人才的定义和期待存在差异,但对多方面能力的认可是普遍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文武兼备”的全面分析,我深刻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体现了人才的理想标准,也激励我在生活中追求全面发展,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来源:文武兼备,惟所施设。
来源:--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
引证: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有文武之才,能文能武。”
《宋史·岳飞传》:“飞有文武之才,能文能武。”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有文武之才,能文能武。”
《后汉书·班超传》:“超有文武才,能文能武。”
例句:我们已经做好~的打算。
文武兼备成语接龙
文武兼备字义分解
武
1.(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2.指干戈军旅之事。
3.士,兵,卒。
4.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5.舞蹈
6.足迹。
文
1.(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同本义。
3.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4.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5.美德;文德。
6.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备
1.(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2.同本义。
3.完备;齐备。
4.疲乏;困顿。
5.准备;预备。
6.防备;戒备。
兼
1.(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3.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4.并吞;兼并。
5.倍,加倍。
6.重复;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