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济的意思
基本定义
“文武兼济”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文”和“武”两个方面都能兼顾、并行不悖。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具备文才和武略,既有文化修养,又有军事才能,能够全面发展。
成语来源
“文武兼济”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中,其中有提到君主需要文治和武功并重,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繁荣。历史上,许多成功的帝王和将领都被视为文武兼备的典范,如汉武帝、唐太宗等,他们在治国理政和用兵打仗上都有卓越的表现。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 文学作品:古代诗词中常常描写英雄的文武双全。
- 日常对话:在谈论某人的才能时,可以用来形容其全面发展。
- 演讲:在鼓励学生或年轻人时,可以提到“文武兼济”的重要性,强调全面素质的培养。
示例句子
- 这位年轻的领导者,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是一名优秀的**员,真是文武兼济。
- 在古代,许多将领都被期望文武兼济,以应对复杂的战争局势。
- 学校提倡文武兼济的发展理念,希望学生们在学术和体育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文韬武略、文治武功
- “文韬武略”强调的是文才和武略的智慧。
- “文治武功”侧重于治国和用兵的能力。
-
反义成语:文弱无能、武夫无文
- “文弱无能”指的是缺乏文化和能力。
- “武夫无文”则是指缺乏文化修养的武力。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文和武一直被视为两种重要的才能。古代士大夫阶层强调文治,军人则重视武功。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文武兼济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与联想
“文武兼济”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向上的,联想到那些全面发展的人物形象,激励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锻炼身体和提高实践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全面素质的提升。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生活中,我常常会运用“文武兼济”来激励自己,平衡学与锻炼。比如在备考期间,我会安排时间去健身,以保持良好的状态。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文武兼济”:
书卷气中藏剑意,
文武兼济志更高。
修身齐家报国梦,
一身兼备勇无敌。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于“文武兼济”的概念可以用“Renaissance man”来表达,指的是在多领域都有成就的人,如达芬奇等。这种强调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文武兼济”的学,我认识到在个人成长中,全面发展才是最理想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表达和思考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未来的学和生活中,我会继续践行这一理念。
来源:世祖即位,每与群臣谈宴,未尝不叹惜殷勤,以为自泰常以来,佐命勋臣文武兼济无及之者,见称如此。
来源:-- 《魏书·穆崇传》
引证:
《后汉书·班彪传》:“文武兼资,以成大业。”
《汉书·艺文志》:“文武兼备,所以为国之重器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
例句:主帅所料极是,此会犹范增鸿门设宴之意,须~的辅从,方保无虞。
文武兼济成语接龙
文武兼济字义分解
济
1.(形声。从水,齐声。本义:水名,即济水。古四渎之一)。
2.同本义。
3.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4.州名。
5.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东南。
6.五代周置,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1.渡过水流。
2.帮助;救助。
3.拯救;救济。
4.成就。
5.停;止。
6.增加。
武
1.(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2.指干戈军旅之事。
3.士,兵,卒。
4.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5.舞蹈
6.足迹。
文
1.(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同本义。
3.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4.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5.美德;文德。
6.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兼
1.(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3.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4.并吞;兼并。
5.倍,加倍。
6.重复;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