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容兼备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德容兼备”由“德”和“容”两个概念构成。字面上,“德”指的是道德、品德,强调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容”则指外在的举止、仪态,体现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风度。整体而言,“德容兼备”指的是一个人既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又具备优雅的外在形象,二者缺一不可。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至古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君子以文修身,以德行世”,强调了道德与外在修养的重要性。虽然成语本身可能没有直接出现在古典文献中,但其思想根源可以找到在**传统文化中对于“德”和“容”的重视。
使用场景
“德容兼备”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内在品德与外在形象,适用于各种场合:
- 文学作品:描写人物时,常用来强调其全面的素质。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讨论某个人时,形容其优秀的品质。
- 演讲:在对某个杰出人物的评价中,可以用此成语来突出其全面的发展。
示例句子
- 她不仅才华出众,德容兼备,更是我们心目中的榜样。
- 这位领导者德容兼备,因此深得人心,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 在现代社会,德容兼备的人才往往更容易获得机会。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文质彬彬:强调文采与风度并重。
- 才德兼备:强调才华与品德俱全。
-
反义成语:
- ****:道德水平与其地位不相符。
- 貌美而无德:外表美丽但缺乏内在的品德。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德行被视为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德容兼备”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尤其在古代社会,君子应具备此种品质。而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职场和社交中,个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同样重要。
情感与联想
“德容兼备”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联想到了理想的人格特质。它激励我们在追求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不要忽视道德修养与外在形象的塑造。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她的教学方法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我。她不仅知识渊博,且为人和蔼可亲,真正做到了“德容兼备”。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学生,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桃花映日春光好,
德容兼备人自豪。
心中有德常修身,
外在风范更风骚。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character and appearance”来表达,强调一个人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象上的兼顾。不过,西方对个体表现的强调可能更偏向于外在的自我展示,而**文化更注重内在的品德。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德容兼备”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在个人成长中,内在与外在的平衡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生活中不断追求全面发展。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这一成语,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对人的评价,提升表达的深度与内涵。
来源:直待事成之后,方可与老爷得知。必用心访个德容兼备的,或者老爷才肯相爱。
来源:--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引证:
《清史稿·列女传一·李氏》:“李氏,名不详,江苏无锡人。年十八,嫁同里周某。周病瘵,李氏侍汤药,不解带者三年。周卒,李氏哀毁骨立,誓不改嫁。其德容兼备,乡里敬之。”
《明史·列女传二·王氏》:“王氏,名不详,临淮人。年十六,嫁同里周某。周病瘵,王氏侍汤药,不解带者三年。周卒,王氏哀毁骨立,誓不改嫁。其德容兼备,乡里敬之。”
《宋史·列女传·王贞妇》:“夫亡,誓不改嫁,家人强之,乃自毁其容,以绝众之求。其德容兼备,乡里称之。”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障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其德容兼备如此。”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长七尺二寸,青白色,方口美发,少好学,德容兼备。”
例句:妃子世胄名家,~。取供内职,深惬朕心。
德容兼备成语接龙
德容兼备字义分解
德
1.(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2.同本义。
3.感激。
4.取得,获得。
5.道德,品行。
6.恩惠;恩德。
容
1.(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2.同本义。
3.宽容。
4.允许,许可。
5.收留。
6.应当。
备
1.(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2.同本义。
3.完备;齐备。
4.疲乏;困顿。
5.准备;预备。
6.防备;戒备。
兼
1.(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3.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4.并吞;兼并。
5.倍,加倍。
6.重复;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