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武夫的意思
一介武夫
基本定义
“一介武夫”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介”和“武夫”两个部分组成。“一介”意为“仅仅是、只是”,而“武夫”指的是“武术之人”或“士兵”。整体来讲,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的武夫,暗示其在文化、学识或其他方面的平庸。
成语来源
“一介武夫”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诗作《登高》,其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强调了作者的感慨和孤独,而“一介武夫”则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用以形容那些没有文采、只会打斗的武夫。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士人对武夫的轻视,强调了文才与武力之间的差距。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现一个人物的身份或能力。它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使用,形容某人的文采不足,或在演讲中用来强调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例如,当讨论某个历史人物时,可能会说:“他只是一介武夫,没有多少文化底蕴。”
示例句子
- 尽管他身手不凡,但在这场辩论中,他终究只是一介武夫。
- 这位将军虽然威名远扬,但在我看来,他仅仅是一介武夫。
- 在现代社会,单靠武力已不足以成就伟业,一介武夫也难以立足。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武夫”:强调个人的武力和军事才能。
- “粗人”:指缺乏文采与教养的人。
-
反义成语:
- “文人墨客”:强调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 “才子佳人”:指有才华的男性和女性,强调文才与才识。
文化与社会背景
“一介武夫”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文人和武士的两种不同看法。文人被视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武夫则常常被认为是粗糙、缺乏文化修养的人。现代社会中,这种看法有所变化,武力和智谋的结合被视为更为理想的状态。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对文化修养的重视与对单一能力的贬低。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联想到那些身手不凡但缺乏深度思考的人物,这种对比在社会交往中时常出现。
个人应用
在一次讨论中,我提到某位**员,尽管他在体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认为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只能算是一介武夫,这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短诗中,可以这样写:
一介武夫无文采,
江湖行走只凭力。
红尘多情何所求,
何如书卷伴我飞。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如“muscle over mind”传达了对身体力量的强调而忽视智慧的意思。不同文化中对武力和文才的重视程度不一,体现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一介武夫”的学,我认识到文化修养和智力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与成长,促使我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
来源:某乃败军之将,一介武夫,诸将军智勇足备,何下问于小将也。
来源:-- 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第三十一回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李靖,一介武夫,然其用兵如神。”
《后汉书·班超传》:“超,一介武夫,以勇力见称。”
《汉书·王莽传》:“莽,一介武夫,不知礼乐。”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一介武夫,非有文武兼备之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介武夫,不足以当大任。”
例句:吾~,由行伍擢至总镇。今幸东南底定,百战馀生,荷天宠锡,已叨非分,又何求焉?
一介武夫成语接龙
一介武夫字义分解
武
1.(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2.指干戈军旅之事。
3.士,兵,卒。
4.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5.舞蹈
6.足迹。
夫
1.(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zān),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
2.同本义。
3.女子的正式配偶。
4.大丈夫。对男子的美称。
5.剑衣。
6.足背。
1.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2.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3.所有的,大家。相当于“凡”。
4.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5.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6.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
介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中间是人,两边的四点象联在一起的铠甲片。本义: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
2.同本义。
3.疆界;界限
4.传宾主之言的人。古时主有傧相迎宾,宾有随从通传叫介。
5.节操;独特之行。
6.披甲。
一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