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屈词穷
理屈词穷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理屈词穷”由“理屈”和“词穷”两个部分组成。“理屈”指的是道理不成立,逻辑上不通;“词穷”则是说话时陷入困境,无法继续表达。整体上,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辩论或讨论中,由于道理不成立,导致无法继续用言辞进行辩护或解释。
成语来源
“理屈词穷”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它通常被认为是由古文演变而来,反映了古代论辩的文化。相关的文献和典故常常涉及到辩论和争论,表现出在面对不合理的论点时,辩论者的无奈和窘迫。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各种语境:
- 文学作品:常见于小说、诗歌中描绘争论或辩论失败的场景。
- 日常对话:在讨论中,若有人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时,可以用该成语形容其困境。
- 演讲:当演讲者提到某个观点没有依据时,也可以用此成语强调论证的不足。
示例句子
- 在这场辩论中,他不断被质疑,最后理屈词穷,无法再辩解。
- 你所提出的意见缺乏依据,最终只会让你理屈词穷。
- 面对对方的强有力反驳,他显得理屈词穷,不知如何回应。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无言以对:指没有话可说,通常用于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
- 词不达意:所说的话无法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
反义成语:
- 有理有据:指有充分的道理和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 言之成理:所说的话合乎道理,能够被理解和接受。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辩论和讨论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尤其在古代,士人常通过辩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理屈词穷”体现了当逻辑和理性被挑战时的无奈,反映了对理性思维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更加注重科学和逻辑,但在一些争论中,依然会出现理屈词穷的情况。
情感与联想
“理屈词穷”让我联想到在辩论中被逼到绝境的紧张感,常常会感到无奈和沮丧。这种情感也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和逻辑支持,以避免陷入这种境地。
个人应用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我曾因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而被同学质疑,最终我感到理屈词穷,无法继续辩论。这让我认识到在表述观点时,准备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角色在面对朋友的质疑时,想要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但随着朋友的不断追问,他逐渐感到理屈词穷,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t a loss for words”或“without a leg to stand on”,这些表达同样描述了在辩论或讨论中因缺乏支持而陷入困境的状态。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理屈词穷”的学*,我意识到在任何交流中,逻辑和理性的重要性。这不仅在辩论中适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更好地表达思想和观点。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积极寻找依据,以避免陷入无言以对的窘境。
来源: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来源:-- 《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德裕曰:‘臣闻君子之言,理屈词穷,小人反之。臣不敢以小人自居。’”
《后汉书·班彪传》:“彪对曰:‘臣闻君子之言,理屈词穷,小人反之。臣不敢以小人自居。’”
《汉书·王莽传上》:“莽辞让再三,终不受,曰:‘臣莽虽不才,敢以理屈词穷自居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君子之言,理屈词穷,小人反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辞于秦,秦伯曰:‘晋之辞也,理屈词穷。’”
例句:并不等候答复,而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
理屈词穷成语接龙
理屈词穷字义分解
词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穷
1.(形声。从穴,躬声。躬,身体,身在穴下,很窘困。简化字为会意,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本义:穷尽,完结)。
2.同本义。
3.贫穷,缺乏衣食钱财。
4.边远的。
5.特指不得志。
6.寻根究源。
理
1.(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同本义。
3.治理;管理。
4.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5.又。
6.温习;熟习。
屈
1.(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2.同本义。
3.委屈;冤屈。
4.屈服。
5.治理,收治。
6.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