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杖理民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束杖理民”的字面意思是“用杖束起,治理百姓”。其中,“束杖”指的是将手中的杖收起,象征着不使用暴力或强制手段;“理民”则是指治理百姓,关注民众的福祉。整体上,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以德治国,以和谐的方式管理人民,而不是依靠武力或惩罚。
成语来源:
“束杖理民”出自《左传》中的一段记载,描述了古代贤明统治者通过道德教化和宽容的治理方式来赢得民心。这种治理理念在**古代政治文化中非常重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包括:
- 文学作品:描述理想的治国方针,体现作者对政治的看法。
- 日常对话:谈论某个领导者的治理风格,是否以德为先。
- 演讲:在讨论社会治理与道德约束时,引用这个成语来强调非暴力的管理方式。
示例句子:
- 在古代,许多贤君都秉持“束杖理民”的治国理念,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 当今社会,政府应当更加注重“束杖理民”,而不是单纯依靠法律的强制力。
- 他的领导风格体现了“束杖理民”的智慧,倡导以民为本的治理方式。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以德治国”:强调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 “和为贵”:强调和谐的重要性。
- 反义成语:
- “以力治国”:强调用武力或强制手段来治理。
- “暴政”:指残酷的统治方式。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道德治理,反映了“束杖理民”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中,随着法治观念的发展,这一成语依然有其适用性,尤其在强调政府与民众之间和谐关系时。
情感与联想:
“束杖理民”让我联想到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互信的。它传递了一种温和的领导风格,强调理解与包容。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我也会用“束杖理民”来反思班级管理。老师如果能以身作则,关注我们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依靠规章制度来管理,我们的班级氛围会更加和谐。
创造性使用:
在古老的王国中,有一位仁爱之君,他总是“束杖理民”,不以武力威压百姓,而是通过自己的善行和智慧,赢得了人民的心。每当百姓有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真正做到了“以德治国”。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治理理念可以与“soft power”(软实力)相比较,强调通过文化和道德影响力来实现治理,而不是依赖于军事或经济强制。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束杖理民”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在治理和管理中,非暴力和道德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也让我在思考领导与管理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和谐关系的建立。
来源: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来源:--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
例句:上圣自从隋炀帝封为嘉州太守,爱惜黎庶,~。
束杖理民成语接龙
束杖理民字义分解
理
1.(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同本义。
3.治理;管理。
4.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5.又。
6.温习;熟习。
民
束
1.(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2.同本义。
3.约束;限制。
4.收拾;整理。
5.搁置。
6.把,小捆。
杖
1.(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2.同本义。
3.凭倚;依靠。
4.用棍子打;拷打 。自隋开皇新律始定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
5.拄着。
6.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