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涂炭的意思
基本定义
“万民涂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万民”指的是广大人民,“涂炭”意为浸泡在泥水和炭火中,形容处于极端困苦的状态。因此,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民生活在极端贫困和痛苦之中,通常用来形容社会动荡、民众遭受苦难的情景。
成语来源
“万民涂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原文描述了由于战争和社会动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成语的形成与历史上的社会动荡、战争及其对平民生活的影响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民生苦难的深刻同情和关注。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社会动荡、战争、自然灾害或其他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境。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例如描写历史背景的小说、诗歌中;在日常对话中,谈及社会问题、经济危机等场合也常常使用。此外,在演讲、新闻报道中,表达对贫困和社会不公的关切时也会引用这一成语。
示例句子
-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家庭破碎,万民涂炭,生活陷入了无尽的苦难。
- 政府应加大对受灾地区的援助力度,帮助那些万民涂炭的百姓重建家园。
- 小说通过描绘万民涂炭的场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水深火热:同样形容人民在极端困苦的状态中。
- 苦不堪言:形容苦难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地步。
反义成语:
- 安居乐业:形容人民生活安定、快乐,状态与“万民涂炭”形成鲜明对比。
- 繁荣昌盛:形容国家或社会的繁荣与富强,与人民的困苦形成对照。
文化与社会背景
“万民涂炭”在**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反映了古代士人对民生的忧虑和关怀。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讨论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人权等问题时,能够引发对弱势群体境遇的关注。
情感与联想
“万民涂炭”给人一种沉重、悲痛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战争、饥荒、灾难等场景。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思考社会责任和人道主义,激励更多人关注和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中,曾经参加过志愿活动,为受灾地区的孩子们筹款,看到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心中不禁涌起“万民涂炭”的感慨。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战火纷飞万民涂炭,
何时再见春风和煦。
愿将心底一片真情,
化作光明照耀人间。
这样的表达不仅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还传递了对和平与希望的向往。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于“万民涂炭”的表达可以是“the suffering masses”或“the common people in distress”。虽然字面上有所不同,但在表达对社会底层人民困境的同情时,传达的情感和关切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万民涂炭”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历史苦难的回顾,更是对当今社会一些现实问题的反思。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在使用语言时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那些生活在艰难环境中的人们。
来源: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来源:-- 《尚书·仲虺之诰》
引证:
《汉书·食货志上》:“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民涂炭矣。”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民之涂炭,不可胜数。”
例句:其时四野萧条,~。
万民涂炭成语接龙
万民涂炭字义分解
炭
1.(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2.同本义。
3.火。比喻灾难;困苦。
4.姓。
涂
1.(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2.同本义。
3.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栏江。发源于寻甸,北流至威宁折向西北,至鲁甸县注入金沙江。
4.洞涡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县境。
5.道路。也作“途”。
6.十二月。古月名。
民
万
1.(形声。“萬”,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
2.虫名。蝎。
3.古州名。
4.南朝梁大同二年置。治所在石城(今四川省达县)。
5.唐贞观八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
6.明洪武元年置。治所在万安(今广东省万宁县)。
1.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