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ēngmíntàn

生民涂炭

拼音shēngmíntàn

繁体生民塗炭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社会时局"

近义词生灵涂炭生人涂炭涂炭生灵民生涂炭

反义词国泰民安

生民涂炭的意思

基本定义

“生民涂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生存的百姓处于泥土和炭火之中”,形容百姓生活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受到压迫和苦难。它通常用来描述社会动荡、战乱或统治者的暴政所导致的民众苦难。

成语来源

“生民涂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是“生民涂炭,莫之敢言”。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战争和统治者暴政下,普通百姓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它揭示了在历史长河中,百姓的苦难往往被统治者所忽视的现实。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历史、社会问题的讨论中,特别是在描述战争、饥荒、动乱等状况下百姓的生活状况。它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以增强情感表达,例如在小说、诗歌中描绘悲惨的社会状况。此外,在演讲或讨论时,使用该成语可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强调某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示例句子

  1. 在这场战争中,生民涂炭,数以万计的无辜百姓失去了家园。
  2. 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生民涂炭,民众的生活愈加艰难。
  3. 这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生民涂炭的场景,让人深感痛心。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民不聊生:形容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生存。
    • 家破人亡:形容家庭破裂,亲人离散,生活悲惨。
  • 反义成语

    • 安居乐业:形容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 富贵荣华:形容生活富裕,地位显赫。

文化与社会背景

“生民涂炭”在历史上反映了许多社会动荡的时期,如战国时期的战争、太平天国等。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警示。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贫困、社会不公等问题时,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情感与联想

“生民涂炭”常常让我联想到历史中的悲惨场景,激发出对社会公正的渴望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它提醒我关注社会问题,激发了对更美好社会的向往。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与过一次志愿活动,去帮助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民涂炭”的意义,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

创造性使用

在古时的一个小村庄,惨淡的生活让每个村民都感到生民涂炭,然而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位年轻的女子决定改变这一切,她带领大家种植希望的种子,最终让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the plight of the common peopl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普通人的困境。不过,成语“生民涂炭”更具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反映了**特有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脉络。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生民涂炭”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历史与社会的复杂性,也认识到语言在表达情感和思想上的力量。在今后的学和交流中,我会更加注意使用这样的成语,以便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想法和感受。

来源:今国君无道,天愁民怨,四海分崩,生民涂炭,刀兵不歇,天下无不思叛,正天之欲绝殷商也。

来源:--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六十一回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民涂炭于兵,而莫之恤也。”

《后汉书·袁绍传》:“民涂炭于野,而莫之救也。”

《汉书·王莽传》:“民涂炭于下,而不知其所以然。”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民,涂炭于水火之中。”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民之生也,涂炭其身。”

例句这个艳传,那个步韵,比对于华屋丘墟,~之惨的大事情还起劲。

生民涂炭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ēng), 生部,共5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2.同本义。

3.生育;养育。

4.生存;活。与“死”相对。

5.滋生;产生。

6.救活,使活。

读音(tàn), 火部,共9画

1.(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2.同本义。

3.火。比喻灾难;困苦。

4.姓。

读音(tú), 氵部,共10画

1.(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2.同本义。

3.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栏江。发源于寻甸,北流至威宁折向西北,至鲁甸县注入金沙江。

4.洞涡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县境。

5.道路。也作“途”。

6.十二月。古月名。

读音(mín), 氏部,共5画

1.(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同本义。

3.泛指人。

4.民间的。

生民涂炭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