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涂炭
生灵涂炭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生灵涂炭”的字面意思是“生灵在炭火中涂抹”,用以形容生物遭受严重的灾难或苦难,尤其是指因战乱、灾害等原因而受到的极大伤害和折磨。基本含义是形容人民在动乱或灾害中苦不堪言,生活困苦。
成语来源
“生灵涂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为“生灵涂炭,故君子忧之。”意思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百姓苦难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动荡的批判,成为后世描述人们在灾难中苦难生活的常用词汇。
使用场景
“生灵涂炭”常用于描述战争、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背景下,人民的苦难与无奈。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小说、诗歌中,用以增强情感的渲染;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讨论社会问题时用来强调百姓的困境;在演讲中则常用于呼吁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示例句子
-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无辜的生灵涂炭,令人心痛。
- 面对自然灾害的频发,政府应采取措施,减少生灵涂炭的情况。
- 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使人感到无比沉重。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民不聊生:形容人民生活困苦,无法维持基本生活。
- 饱受磨难:形容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与折磨。
反义成语:
- 安居乐业:形容人们过着安定的生活,工作愉快。
- 风调雨顺:形容自然环境适宜,农作物丰收,百姓安乐。
文化与社会背景
“生灵涂炭”在**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社会不公、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控诉。在现代社会,尽管经济发展迅速,但仍有一些地区和群体面临生存困境,因此该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提醒我们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情感与联想
“生灵涂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悲伤与愤慨,联想到因战乱、自然灾害而遭受苦难的人们。这种情感反应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对人道主义的理解和支持。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参与过一次义工活动,帮助那些在自然灾害中失去家园的人们。当时,我深刻感受到“生灵涂炭”这一成语所传达的痛苦与无奈,也更加明白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烽火连天生灵涂,
泪水浸染旧时图。
愿将心声诉苍天,
祈求和平共安居。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ufferings of the people”或“the plight of the common people”,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同样传达了对普通人苦难的同情与关切。这表明了人类对苦难的普遍关注。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生灵涂炭”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历史、社会责任和人道主义的深刻反思。它鼓励我们关注社会现象,理解他人的痛苦,并为改善这一状况尽一份力量。这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在使用语言时,关注内容的深度与情感的传递。
来源: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来源:-- 《晋书·苻丕载记》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生灵涂炭,民无所依。”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汉书·王莽传下》:“生灵涂炭,天下大乱。”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民,生灵涂炭。”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民之生也,涂炭其身。”
故事:公元385年,后燕、后秦进攻前秦,活捉前秦王苻坚。幽州刺史王永拥立苻坚的儿子苻丕为皇帝,苻丕登基后发布通告称:“皇上被害,长安沦陷,国家凋败,生灵涂炭,全民联合起来准备作战。”由于后秦势力强大,394年后秦灭掉前秦
例句:谭都督允士民之情,不忍轻动干戈,以致~。
生灵涂炭成语接龙
生灵涂炭字义分解
生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2.同本义。
3.生育;养育。
4.生存;活。与“死”相对。
5.滋生;产生。
6.救活,使活。
炭
1.(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2.同本义。
3.火。比喻灾难;困苦。
4.姓。
灵
1.(形声。从巫,靈(líng)声。本义:巫)。
2.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
3.神灵。
4.灵魂。
5.敬辞。用以称有关鬼神的事物。对死者的敬称。
6.灵柩的简称。
涂
1.(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2.同本义。
3.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栏江。发源于寻甸,北流至威宁折向西北,至鲁甸县注入金沙江。
4.洞涡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县境。
5.道路。也作“途”。
6.十二月。古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