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杖则走的意思
基本定义
“大杖则走”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用大棒子就会逃走”,通常用来形容用暴力或威胁来驱赶或控制某人或某事。这个成语隐含着对暴力行为的不满与警惕,强调了在强制手段下,个体可能会选择逃避、抗拒或不合作的态度。
成语来源
“大杖则走”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典故不详,但可以推测其起源与古代的治理方式有关。在古代,统治者往往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持权威,民众在遭遇暴力时可能会选择逃避或反抗。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反映了社会对暴力控制的警惕与反思。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戏剧中,描写权力者使用暴力手段时,可以引用此成语来形容被压迫者的反应。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些强势行为或管理方式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暴力手段的不赞成。
- 演讲:在演讲中强调理性沟通的重要性时,可以提到“大杖则走”来警示人们避免使用暴力手段。
示例句子
- 在处理冲突时,如果你只知道用“大杖则走”,那么最终只会导致双方的进一步对立。
- 他面对上司的威逼,不得不选择“大杖则走”,辞职离开。
- 社会治理不应依赖“大杖则走”,而应倡导宽容与理解。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以暴制暴”:用暴力来对抗暴力,强调通过强硬手段解决问题。
- “强权压人”:强调权力或暴力对他人的压制。
-
反义成语:
- “和气生财”:通过和谐的方式来处理事务,强调友好与合作的结果。
- “以德服人”:通过道德感化他人,而不是依靠暴力。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大杖则走”的意义深远。它反映了对暴力统治的反抗与对人权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法治观念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暴力手段被普遍认为不可取。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警示与教育意义,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应寻求和平与理性的方式。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公与压迫,情感上产生一种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暴力行为的反感。它提醒我们,面对不公正的对待,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反而应当寻找更合理的途径。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老板用强硬手段逼迫员工加班。我对他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应该考虑用‘大杖则走’的方式,寻找更合适的工作环境。”这样的表达既传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又鼓励他寻求改变。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这个成语:
暴风骤雨来袭,
大杖则走的心,
何不乘风破浪,
追寻自由的梦。
这段诗句运用了成语的意象,表达了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渴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force leads to resistan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暴力或强制手段只会使人抵触。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成语或表达,反映出对暴力行为的普遍反感和对人权的关注。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大杖则走”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与思想的载体。这个成语在我日常表达中提醒我,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问题时,应始终坚持理性与和平的方式,并尊重他人的选择。
来源: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
来源:-- 汉·刘向《说苑·建本》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后汉书·杨震传》:“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汉书·刑法志》:“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史记·齐太公世家》:“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左传·宣公十五年》:“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故事:春秋时期,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听说后,非常气愤,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
例句:舜之事父,小杖则受,~,非不孝也。
大杖则走成语接龙
大杖则走字义分解
走
1.(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2.同本义。
3.逃跑。
4.往。奔向某地。
5.泄漏。
6.丧失,失去。
杖
1.(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2.同本义。
3.凭倚;依靠。
4.用棍子打;拷打 。自隋开皇新律始定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
5.拄着。
6.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
大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3.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4.重要,重大。
5.德高望重的。
6.超过一般。
1.“大夫”、“大王”。
2.世代。
则
1.(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同本义。
3.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4.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标准权衡器。
6.划分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