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ǒuliǎozhī

一走了之

拼音zǒuliǎozhī

繁体一走了之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不负责任"

近义词溜之大吉

一走了之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一走了之”字面意思是“走了就完事了”,即指逃避责任或问题,离开后不再关心或处理。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在遇到困难或麻烦时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和解决问题。

成语来源

成语“一走了之”的确切历史来源不详,但其含义与古代文人对逃避责任的批评有关。在古代文学和戏剧中,常常可以看到人物在面临困境时选择逃避的情节,这种行为常被视为懦弱或不负责任。

使用场景

“一走了之”适用于各种场景,尤其在描述某人面对问题时选择逃避的场合。例如: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某个角色可能因害怕承担责任而选择逃避。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讨论某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 演讲:在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逃避责任的态度。

示例句子

  1. 他遇到问题总是一走了之,从不愿意面对现实。
  2. 面对困境,我们不能选择一走了之,而应该勇敢地去解决它。
  3. 这种一走了之的态度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逃避责任:强调对责任的逃避。
    • 避而不见:指故意回避某事或某人。
  • 反义成语

    • 迎难而上:指勇敢地面对困难。
    • 承担责任:主动接受责任并努力解决问题。

文化与社会背景

“一走了之”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这种逃避行为在职场、家庭和社会中都会引发讨论和批评。它反映了一种对责任的回避态度,这在现代社会中常常被视为不成熟和不负责任。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常常带给我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与逃避和懦弱相关。它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面对挑战的重要性,以及逃避可能带来的后果。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时我也会感到压力,想要逃避一些责任,比如学业或工作中的困难。不过,我意识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我努力尝试面对这些挑战,不再选择“一走了之”。

创造性使用

在故事创作中,我可以写一位年轻人面对家庭压力时如何选择“一走了之”,然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后果,最终意识到面对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展示角色的成长,也能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un away from responsibilities”或“cut and run”。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逃避责任的意思,但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使用频率。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一走了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面对问题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应该勇敢地去解决,而不是选择逃避。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思考和表达中更加注重责任感。

来源:我亦尚在看看人间世,不过总有一天,是终于要‘一走了之’的,现在是这样的世界。

来源:--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

引证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夜起,饮帐中,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例句你不能~,留下这个烂摊子给别人来收拾。

一走了之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ǒu), 走部,共7画

1.(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2.同本义。

3.逃跑。

4.往。奔向某地。

5.泄漏。

6.丧失,失去。

读音(liǎo,le), 乛部,共2画

1.(象形。从子,无臂。小篆字象婴儿束其两臂形。初生的婴儿,往往束其两臂而裹之。本义:束婴儿两臂)。

2.手弯曲。

3.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

4.结束,了结。

5.聪敏,颖慧。

6.明亮,光亮。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2.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读音(yī), 一部,共1画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

一走了之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