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ǎozhàngshòu,dàzhàngzǒu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拼音xiǎozhàngshòuzhàngzǒu

繁体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对父母的态度"

近义词小受大走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意思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来源: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来源:-- 《孔子家语·六本》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二年》:“光武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此乃知进退者也。’”

《后汉书·杨震传》:“震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此乃知时务者也。’”

《汉书·王莽传》:“莽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吾所以自全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此乃知命者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量力而行也。”

故事春秋时期,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听说后,非常气愤,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

例句舜~,妻帝二女,不待瞽瞍之命。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ǒu), 走部,共7画

1.(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2.同本义。

3.逃跑。

4.往。奔向某地。

5.泄漏。

6.丧失,失去。

读音(zhàng), 木部,共7画

1.(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2.同本义。

3.凭倚;依靠。

4.用棍子打;拷打 。自隋开皇新律始定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

5.拄着。

6.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

读音(xiǎo), 小部,共3画

1.(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2.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3.年幼。

4.稍,略。

5.将近。

6.狭隘;低窄。

读音(dà,dài,tài), 大部,共3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3.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4.重要,重大。

5.德高望重的。

6.超过一般。

1.“大夫”、“大王”。

2.世代。

读音(shòu), 又部,共8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2.同本义。

3.蒙受;遭受。

4.得到。

5.收进,取回。

6.买入,收入。

读音(zé), 刂部,共6画

1.(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同本义。

3.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4.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标准权衡器。

6.划分等级。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