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戮民的意思
基本定义
“天之戮民”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天对人民的惩罚”,其中“天”代表天命或天意,“戮”有惩罚、杀戮之意,“民”则指人民、百姓。整体上,它表达了一种因天命或天意而引发的对人民的惩罚或灾难的含义,通常暗示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命运。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与天命、因果法则相联系的经典文献。类似的表达常见于《诗经》和《左传》等古籍中,反映了古人对天命的重视及其对人世间的影响。具体的成语出处并不明确,但其内涵与**古代的宇宙观和历史观密切相关。
使用场景
“天之戮民”通常用于描述因天意或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对人民的惩罚和苦难。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绘历史上的灾难、战争或不幸**。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种难以控制的局面,尤其是当人们感到无奈或绝望时。在演讲中,可能用于强调对社会问题或自然灾害的警示。
示例句子
- 在这场大旱之后,许多人都感叹“天之戮民”,认为这是对人类不珍惜自然的报应。
- 战争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许多人都感到这是“天之戮民”的结果。
- 这个村庄在洪水中被毁,村民们悲叹着“天之戮民”,认为自己遭到了天意的惩罚。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天谴”:指上天的惩罚,含义与“天之戮民”类似。
- “天灾人祸”:指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祸害,也与人民遭受苦难相关。
反义成语:
- “国泰民安”:意指国家繁荣、人民安乐,代表一种积极的社会状态。
- “风调雨顺”:形容气候适宜,农作物丰收,与“天之戮民”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天命与因果法则是重要的思想,这种观念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看法。因此,“天之戮民”不仅是对个别**的描述,也是对整体社会现象的反思。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对“天之戮民”的思考,仍然可以引发对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关注。
情感与联想
“天之戮民”往往带给人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联想到历史上那些遭遇战乱、灾害的人民,令人感到心痛与同情。这个成语促使人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引发出更多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看到一篇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许多人在灾难中失去了家园和亲人。这让我想到了“天之戮民”,感受到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这种情感促使我更加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现代诗中,可以用“天之戮民”来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苍穹之下,愁云密布,
天之戮民,谁能逃避?
大雨滂沱,泪水成河,
人间苦难,何处是归?
这种使用方式展示了成语在现代诗歌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涉及对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不公的反思。例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Divine Retribution”(神的报应)概念,反映了人们对命运和因果关系的思考。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人类苦难的理解和反思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天之戮民”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历史、文化和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行为的后果,从而培养出更深的责任感和思考能力。
来源: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来源:-- 《庄子·大宗师》
引证: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天之戮民,其能久乎?”
《汉书·王莽传下》:“莽自知败,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曰:‘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灭众贼?即令臣莽非是,愿下雷霆诛臣莽。’因搏心大哭,气尽,伏而叩头。”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之戮民,其能久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庄子·大宗师》:“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天之戮民成语接龙
天之戮民字义分解
民
戮
1.(形声。本义:斩,杀)。
2.同本义(表示处以死刑,特指杀死人后陈尸示众)。
3.陈尸示众。
4.惩罚。
5.羞辱。
6.(形声。本义:并力,合力)同本义。
天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同本义。
3.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4.《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5.天空。
6.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