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réngǎnyìng

天人感应

拼音tiānréngǎnyìng

繁体天人感應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天人感应的意思

基本定义

“天人感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天与人之间的感应”。其基本含义是指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应,尤其是指天意或者自然现象对人的行为和情感的反应。这一成语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念相关联,说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成语来源

“天人感应”最早出现在《汉书·王莽传》中,描述了王莽在其统治时期如何试图通过改变自然现象来体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理想。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的宇宙观和伦理观密切相关,强调了天(自然)与人(人类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天人感应”常用于描述人类情感或行为受到自然环境或天意的影响。例如,古代诗词中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日常对话中,这一成语可用于讨论个体行为的道德和自然后果,或者评析政治现象与社会反应之间的关系。

示例句子

  1.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许多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自然灾害是对统治者失德的惩罚。
  2. 诗人通过描绘春花秋月,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
  3. 当村庄遭遇旱灾时,村民们纷纷祈祷,期望天人感应,带来雨水的滋润。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些成语都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
  • 反义成语:天昏地暗、人心惶惶。与“天人感应”的和谐关系相对,这些成语则表达了一种混乱和不安的状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天人感应”反映了古代**儒家文化中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更加理性,但这一成语依然可以用于表达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情感与联想

“天人感应”常常让我联想到自然界的变化与人内心情感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一种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它提醒我在生活中注意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与自然密切相关的**。在一次长途旅行中,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此时我感到无比渺小,同时又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仿佛大自然在告诉我“天人感应”的深刻道理。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中,我可以写道: “春风拂面犹如意,桃花映日似天心。 天人感应花开早,愿与自然共欢欣。”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找到,例如“天命”(Divine Will)或“自然法则”(Natural Law),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然而,西方的表达往往更强调理性和个体,而东方则注重整体与和谐。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天人感应”的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生态问题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来源:天人相感,阴阳相和。

来源:-- 唐·陈子昂《谏政理书》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天人感应,吉凶之兆,昭然可见。”

《宋史·天文志》:“天人感应,灾异之变,不可不察。”

《文选·班固·西都赋》:“天人感应,神祇显应。”

《论衡·自然》:“天人相感,善恶有报。”

《汉书·董仲舒传》:“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感应。”

例句话说武王为天子,~,民安物阜,天降祥瑞,万民无不悦服。

天人感应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gǎn), 心部,共13画

1.(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2.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3.感应,影响。

4.感触;触动感慨。

5.感谢;感激。

6.感慨,感伤。

1.假借为“撼”。摇动。

2.假借为“憾”。怨恨。

读音(yīng,yìng), 广部,共7画

1.应当,应该。

2.答应,允许。

3.所有;全部。

4.古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1.应和,响应。

2.受;接受。

3.符合;适应;顺应。

4.应付;对付。

5.感应;应验。

6.对敌方回击、迎击。

读音(tiān), 大部,共4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同本义。

3.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4.《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5.天空。

6.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读音(rén), 人部,共2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

天人感应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