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之志的意思
基本定义
“东山之志”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东山(通常指东山再起)的地方怀有志向,表示人们在经历挫折或失败后,仍然有复兴或重新崛起的决心和信心。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有远大抱负和复兴之志的人,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成语来源
“东山之志”源自历史典故,具体来说,与东山的历史人物王导有关。王导是晋朝的一个重要政治家,他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失意后,最终选择隐居于东山,并立志复兴国家。因此,"东山之志"不仅象征着个人的志向,还隐含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 文学作品:常出现在古典诗词或现代小说中,描绘人物的抱负与理想。
- 日常对话:人们在鼓励朋友或同事时,可以用“东山之志”表达对他们未来的期望。
- 演讲:在激励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提到此成语,以激励听众要有重振旗鼓的勇气和决心。
示例句子
- 他虽然在事业上遭遇挫折,但仍然怀有东山之志,决心再创辉煌。
- 在这次竞赛中,尽管失败了,她并没有气馁,依然保持着东山之志。
- 他的一生体现了东山之志的精神,经历了无数磨难却从未放弃追求梦想。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东山再起:指在失去权势或地位后重新崛起,强调恢复的过程。
- 重振旗鼓:形容在遭遇挫折后重新振作,继续努力。
-
反义成语:
- 壮志凌云:虽然也表达志向高远,但更侧重于一开始就有的雄心壮志,而不是经历挫折后的复兴。
- 一蹶不振:表示在挫折后没有恢复的能力,正好与“东山之志”形成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东山之志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人志向和社会责任的重视。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仍然被广泛认可,尤其在面对竞争激烈或困难挑战时,人们倾向于鼓励他人保持这种东山之志,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
情感与联想
“东山之志”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向上的,体现了坚持与奋斗的精神。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许多奋斗不息的故事,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和出路。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在学业上遇到困难,但我始终坚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克服挑战。那时,我常常借用“东山之志”来鼓励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放弃,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东山之志”:
山高路远志不移,
东风送暖意更熙。
历尽千帆皆不是,
东山再起梦成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comeback”或“resurgence”来表达类似的含义,但通常缺少“东山之志”那种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存在,但具体表达和文化寓意会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东山之志”的学,我理解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而是一个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概念。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的重要性在于,提醒我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信心与勇气,寻找机会重振自我。这种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追求个人目标和面对挑战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来源:-- 《晋书·谢安传》
引证: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勃文章冠当时,而东山之志,未始一日忘也。”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常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于时,文章冠天下,而东山之志,未始一日忘也。”
《南史·王弘传》:“弘既多疾,且以帝室密迩,恒怀东山之志。”
《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例句:时与风流儒雅之士,置酒高会,吟咏先王遗风,翛然有~。
东山之志成语接龙
东山之志字义分解
志
1.(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同本义。
3.心情。
4.神志。
5.旗帜。
6.皮肤上生的班痕
山
1.(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同本义。
3.形状像山的东西。
4.特指“五岳”。
5.指酒肆的楼上。
6.粗俗。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东
1.(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同本义。
3.向东,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