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èjiāobàochóu

借交报仇

拼音jièjiāobàochóu

繁体借交報仇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舍身助人报仇"

近义词借身报仇借客报仇

借交报仇的意思

基本定义

“借交报仇”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借助他人之手来报复仇敌。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他人来实现自己的复仇目的,强调了间接报复的方式。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具体历史来源较为模糊,但它与古代的复仇文化密切相关。在古代文学中,复仇常常被描绘为一种正当行为,尤其是在受到不公对待时。成语所体现的情节在许多古典小说和戏剧中都有出现,如《水浒传》等作品中,角色通过联手或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成个人目的。

使用场景

“借交报仇”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小说、戏剧中人物通过他人之手实现复仇的情节。
  • 日常对话:形容某人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他总是借交报仇,从不亲自出手。”
  • 演讲:在讨论正义与复仇的伦理时,可以提及这一成语,反思借用他人力量的道德问题。

示例句子

  1.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李明选择借交报仇,让张伟替他出头。”
  2. “她虽不愿意直接报复,但却利用朋友的力量,借交报仇。”
  3. “这部电影的主线就是主角如何借交报仇,最终实现自己复仇的目的。”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借刀杀人”:用他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目的,和“借交报仇”意思相近,但更强调用他人之手来杀敌。

反义成语

  • “亲自出马”:直接参与行动,与“借交报仇”形成对比,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和直接性。

文化与社会背景

“借交报仇”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复仇的复杂态度。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复仇可能被视为一种正义行为,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多地强调和解和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可能受到限制,更多用于文学或讨论复仇主题的场合。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复仇的复杂性和人性中的阴暗面。它传达出一种对不公的愤怒与无奈,同时也提醒我们复仇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这种情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被深刻探讨。

个人应用

在一次朋友之间的争吵中,我发现有人试图利用另一个朋友来对付争吵的另一方。这让我想起了“借交报仇”这个成语,反映出在冲突中,人们常常会选择间接手段而非直接面对。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借交报仇”的意象:

月下独行影摇曳,
仇恨在心暗涌波。
借交报仇无路可,
唯愿风中诉衷肠。

跨文化比较

在英文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use someone as a pawn”,意指利用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反映出在不同文化中,复仇和利用他人的主题有着相似的表达,但具体的文化背景和道德观念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借交报仇”的分析,我认识到复仇在不同文化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思考复仇与正义的关系时更加深入。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来源:(解)以躯借交报仇。

来源:-- 《史记·郭解列传》

引证

《后汉书·臧洪传》:“洪以书晓喻曰:‘吾闻之,借交报仇,非丈夫也。’”

《汉书·张良传》:“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战国策·赵策二》:“赵奢曰:‘吾闻之,借交报仇,非君子之道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借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乃借交报仇。”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曰:‘臣所以不死者,欲以报韩相之仇也。’乃借交报仇。”

借交报仇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bào), 扌部,共7画

1.(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2.同本义。

3.又。

4.报答,报酬。

5.报告,答复。

6.报复。

读音(jiè), 亻部,共10画

1.(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2.借进。

3.借出。

4.帮助。

5.假托;借口。

6.凭借;依靠。

读音(chóu,qiú), 亻部,共4画

1.(形声。从人,九声。(qiú)本义:匹偶,同伴)。

2.怨恨。

3.仇恨。

4.仇人;仇敌。

5.报复。

1.(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2.同本义。

3.配偶。

4.姓。

读音(jiāo), 亠部,共6画

1.(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2.脚胫相交。

3.交叉;交错,错杂。

4.结交; 交往。

5.交接,移交;交换。

6.交配。

借交报仇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