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稽之言的意思
基本定义:
“无稽之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根基的言论”。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可信、毫无根据、荒谬的言论或主张。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那些缺乏事实依据、凭空捏造的言论,常常用来批评或否定某些无理的说法。
成语来源:
“无稽之言”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文为“无稽之言,非所宜”。在古代文献中,“稽”指的是考证、依靠的意思,而“无稽”则表示没有依据。因此,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对言论真实性的关注,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言辞负责的文化理念。
使用场景:
“无稽之言”在不同语境中常用于:
- 文学作品:用于描写人物的荒唐言论或不负责任的言辞。
- 日常对话:人们在讨论时,可能会用来质疑某个观点或说法的真实性。
- 演讲与辩论:在公共演讲或辩论中,用以驳斥对方毫无根据的论点。
示例句子:
- 他所说的那些关于外星人的故事,完全是无稽之言。
- 这篇文章中的数据来源不明,所提到的结论更是无稽之言。
- 对于网络上那些无稽之言,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要轻信。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荒谬绝伦”:形容言论极其荒唐、不合实际。
- “不值一提”:形容某些说法或事物毫无价值,不值得讨论。
-
反义成语:
- “有据可查”:指有事实依据的说法。
- “言之成理”:形容言论合乎道理,有依据。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言辞的真实性和责任感,因此“无稽之言”反映了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成语的适用性更为明显,提醒人们在获取和传播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情感与联想:
“无稽之言”往往带有贬义,使用时常伴随对说话者的不屑和批评。它让我联想到在社交媒体上常见的谣言和假新闻,这些现象让人感到无奈和愤怒,也促使我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朋友分享一些关于健康的谣言,起初我并没有质疑,但经过查证,我意识到这些都是无稽之言。于是,我开始主动引导朋友关注科学和事实,抵制无根据的言论。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诗歌中,我尝试融入“无稽之言”的意象:
月光下的梦影轻轻摇曳,
无稽之言在风中飘散。
真理如星,闪烁不灭,
唯愿心中,永存明澈。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roundless claims”或“baseless statements”,同样用于形容没有依据的言论。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对言论真实性的关注,显示了人类对真理的共同追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无稽之言”的深入学,我更加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注重真实性和逻辑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他人言论的批判,也是对自己言辞的约束,促进更理性和负责任的沟通。
来源: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之慎之。
来源:-- 《荀子·正名》
引证:
《后汉书·袁绍传》:“无稽之言,不足信也。”
《汉书·艺文志》:“无稽之言,君子弗听。”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无稽之言,不足听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荀子·正名》:“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例句: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若听旁人~随便传说,其罪减造谣者一等。”
无稽之言成语接龙
无稽之言字义分解
言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稽
1.(形声。从禾(jī),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本义:停留;阻滞)。
2.同本义。引申为囤积。
3.延迟。
4.考核;核查。
5.计算。
6.治理。
1.叩头至地。
无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