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吊民伐罪”由“吊民”和“伐罪”两个部分组成。字面上,“吊民”意指对百姓的哀悼或关心,而“伐罪”则表示惩罚罪犯。整体上,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为百姓鸣不平,惩罚那些作恶多端、危害社会的人,强调了执法者应为人民的利益而进行的正义行为。
成语来源
“吊民伐罪”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是“吊民伐罪,天子之德”,讲述的是周朝时期,天子应当对民众的苦难表示关心,并惩处那些罪犯。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对统治者职责的看法,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对人民负责的基础上。
使用场景
“吊民伐罪”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 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此成语来描绘忠臣为民请命的场景。
- 日常对话:在现代社会,有人讨论社会不公时,也可能引用此成语来表达愤怒与不满。
- 演讲:在政治演讲中,演讲者可能用此成语来强调自己为民服务、维护正义的决心。
示例句子
- 在面对社会不公时,我们必须坚持“吊民伐罪”的原则,为那些受害者发声。
- 这位官员的作为让人想起古人所说的“吊民伐罪”,他是真正的为民之父。
- 他在会上提到“吊民伐罪”,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匡扶正义:强调维护正义,扶持道德的行为。
- 为民请命:形容为人民的利益而发声,争取权利。
-
反义成语:
- 纵容不法:指放纵违法行为,与“吊民伐罪”形成鲜明对比。
- 不问苍生:指对民众疾苦不闻不问,忽视民众权益。
文化与社会背景
“吊民伐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体现了统治者和官员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人民生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政治环境有所变化,但这个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正,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常常是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它联想到那些为民请命、勇于斗争的英雄人物,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不屈不挠,勇于发声。
个人应用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我曾经参与到一个旨在为弱势群体发声的项目中。在讨论过程中,我提到了“吊民伐罪”,强调了我们需要为那些被忽视的人争取权益,这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吊民伐罪”融入表达:
青天无云冤气凝,
吊民伐罪志不平。
苍生呼号山河动,
愿得公道日月明。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justice for the oppressed”,强调为被压迫者争取正义的意义。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共同点在于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和对人权的尊重。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吊民伐罪”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提醒我们在社会中要有担当,勇于为正义发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情感、思想。
来源: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来源:-- 《孟子·滕文公下》
引证: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吊民伐罪,以伸大义。”
《后汉书·光武帝纪》:“吊民伐罪,以平天下。”
《汉书·王莽传》:“吊民伐罪,以讨不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吊民伐罪,以诛暴秦。”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吊民伐罪,以救其难。”
例句:丞相兴仁义之兵,~,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吊民伐罪成语接龙
吊民伐罪字义分解
罪
1.(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同本义。
3.罪人。
4.过失;错误。
5.刑罚。
6.捕鱼竹网。
民
吊
1.(吊为弔的俗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zēng)缴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本义:悼念死者)。
2.同本义。
3.引申为慰问。
4.在牌戏中 。如:接连吊三圈主牌。如:吊主。
5.提取。
6.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