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不及孥的意思
基本定义
“罪不及孥”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罪行不应波及到家人”。其中,“罪”指的是罪行或过错,“不及”意为不应影响或牵连到,而“孥”则是指家人,尤其是子女。整体上,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罪行的惩罚应当针对罪犯本人,而不应连累其家庭成员。
成语来源
“罪不及孥”最早出自《汉书·刑法志》。在古代,法律上有“罪不及子”的原则,认为一个人的罪行不应影响到其子女或家人。这种法律思想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无辜者保护的伦理观念。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法律、伦理、社会讨论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探讨正义与惩罚的关系,或者强调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因他人的行为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同情。
示例句子
- 在法律上,父亲的罪行并不意味着儿子也应受到惩罚,毕竟“罪不及孥”。
- 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我们应该记住,罪不该连累到他的家人。
- 社会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因家庭成员犯罪而受到影响的无辜者,真正做到“罪不及孥”。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如“冤屈无辜”,强调对无辜者的保护;“罪不至死”,指罪行不至于严重到致死的地步。
- 反义成语:如“连坐法”,强调连带责任的法律制度,指一个人的罪行可能会影响到他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此,“罪不及孥”体现了对家庭的保护与关爱,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同样适用,尤其在讨论法律公正与人权时,强调不应让无辜者受到牵连。
情感与联想
“罪不及孥”让我联想到对家庭的责任与保护,特别是在面对社会不公时,如何避免无辜者受到伤害。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思考法律与道德的界限,以及如何在社会中维护正义。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看到一位朋友因为他的父亲犯了罪而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这让我深刻理解到“罪不及孥”的道理,也让我在与他交谈时更加敏感和体贴,希望能为他提供支持。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以“罪不及孥”为主题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月明点滴窗前影,
孥虽无辜心似冰。
青涩年华无罪过,
愿将苦痛化浮云。
这首诗表明了对无辜者的同情,以及希望能减轻他们的痛苦。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理念。例如,在英语中有“guilt by association”一词,意指因与某人有联系而被认为有罪,这与“罪不及孥”形成对比,强调法律应保护无辜者。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罪不及孥”的学*,我深刻理解了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表达中如何保护无辜者的权利。这一成语在我日常交流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使我更关注社会正义与家庭伦理。
来源: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
来源:--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
罪不及孥成语接龙
罪不及孥字义分解
罪
1.(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同本义。
3.罪人。
4.过失;错误。
5.刑罚。
6.捕鱼竹网。
孥
1.(形声。从子,奴声。本义:儿子)。
2.同本义。
3.妻子与儿女的统称。
4.以为奴婢。
及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同本义。
3.至,达到。
4.待,等到。
5.遭受。
6.比得上,能与…相比。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