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树削迹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伐树削迹”字面意思是“砍树、削去痕迹”。通常用来比喻消除某种痕迹或影响,以达到隐蔽或隐藏的目的。其基本含义是指为了避免被人发现某种行为或事情的存在,而采取的措施。
成语来源
“伐树削迹”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可能与古代的隐蔽行为有关。伐树可以理解为去掉某种明显的标志,而削迹则是进一步的隐蔽,显示出一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调整。这种行为在古代的隐士文化中尤为常见,隐士常常将自己与世隔绝,避免与外界的交涉。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可以用来描写主角为了避免被追踪而采取的隐蔽行动。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讨论某个秘密时,可以用“伐树削迹”来形容隐藏某些事情的过程。
- 演讲:在讨论战略或隐蔽行动时,可以引用此成语,强调策略的巧妙和隐蔽性。
示例句子
- 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他不得不伐树削迹,避免被人发现。
- 在这次行动中,我们必须伐树削迹,确保敌人无法追踪到我们的行踪。
- 他在处理这件事情时采取了伐树削迹的策略,让所有人都不知道真相。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隐匿行踪:指隐藏自己的踪迹,强调隐蔽性。
- 消声匿迹: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完全消失,不留痕迹。
-
反义成语:
- 声势浩大:形容气势壮观,行为明显,与隐蔽相对。
- 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显而易见,容易被发现,与隐蔽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隐士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许多文人都追求隐居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因此,“伐树削迹”可以看作是这种文化的反映,表达了对隐秘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各种需要隐蔽的场合,尤其是在面对竞争或冲突时。
情感与联想
“伐树削迹”让我联想到秘密、隐蔽和保护。在许多情况下,隐藏真实的自我或者事情的真相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这个成语也让我思考到在社会交往中,适当的隐蔽有时是必要的。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参与了一个惊喜派对的策划。为了不让主角发现,我们团队采取了“伐树削迹”的策略,避免留下任何痕迹,比如通过伪装和间接的沟通来隐藏计划。最终,派对的成功让我体会到这个成语的实际应用。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夜晚的森林中,月光洒下,静谧又神秘。我写道: “月光如水,洒在伐树削迹的路径上,留下的只是风的低语,似乎连树木也在窃窃私语,掩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covering one's track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思是掩盖自己的行踪或行为。这一表达同样强调隐蔽性和保护自我,显示出不同文化在隐蔽行为方面的共通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伐树削迹”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应对策略。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以及情感表达。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生活中灵活应对,适时保持必要的隐私和秘密。
来源: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
来源:-- 《庄子·天运》
引证:
《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宣王七年,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左传·哀公十一年》:“冬,楚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谓子期曰:‘二君不务德而力争诸侯,民何罪焉?我请退,以为子名,务德而安民。’乃还。”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夏,卫灵公卒,立孙辄。而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为中牟宰。赵氏乱,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其明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矣。’而卫孔文子将攻太叔,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曰:‘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文子固止。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例句:某~,不齿于缙绅,固不容辄登一时贵人之门。
伐树削迹成语接龙
伐树削迹字义分解
迹
1.同本义。
2.留下的印子。
3.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4.功劳。
5.追踪;追寻。
树
1.(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2.同本义。
3.种植。
4.竖起或建起;树立。
5.培植;培养。
6.树木。
削
1.(本义读qiào。装刀剑的套子)。
2.曲刀,书刀,削刀。
3.斜着刀略平地切去物体的表层。
4.删除。指删改文字。
5.削除;削减。
6.掠夺。
1.削弱,削减。
2.徒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