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口起羞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惟口起羞”的字面意思为“仅仅是口头上产生的羞耻”,其基本含义是指一种表面上的羞愧或愧疚,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内心反省或悔恨。它强调的是一种表象与内心的差距,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只是在言辞上表现出羞愧,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错误或改变的态度。
成语来源
“惟口起羞”出自《左传》,这本古代典籍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和言论。该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十分清晰,但可以推测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风气有关,常常涉及对个人行为的反省和道德的自省。这个成语的形成背景可能与当时人们对言辞与行动之间关系的重视有关。
使用场景
“惟口起羞”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例如: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角色在面对错误时的表现,强调他只是表面上表示愧疚。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讨论某人的行为时,可以说“他惟口起羞,并没有真正悔改”。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可以用来批评某些人的虚伪,比如“他们在公众面前惟口起羞,但私下里却毫无悔意”。
示例句子
- 尽管他在会上承认错误,但大家都知道他不过是惟口起羞,根本没有想要改正的意思。
-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惟口起羞,嘴上说着要关心弱势群体,实际上却从不付诸行动。
- 面对自己的过失,她只是在惟口起羞,真正的反思和行动却遥不可及。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口是心非”:指口头上说的与内心想法相违背。
- “纸上谈兵”:指空谈理论而不付诸实践。
-
反义成语:
- “言行一致”:指说的和做的完全一致,真实可靠。
- “真心实意”:形容内心真实、诚恳的态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言行一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标准,而“惟口起羞”则反映了社会对虚伪和表面功夫的批评。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这种现象愈发明显,人们常常在网上表达愧疚或关心,但实际行动却未必跟上。因此,这个成语在今天仍有其适用性,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心的真实反省。
情感与联想
“惟口起羞”让我联想到一些表面上道歉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悔改的人。它引发我对社会中“表面功夫”的思考,令人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常常只停留在言辞上,而不付诸实际行动。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朋友,他每次犯错都会说自己很抱歉,但过了一段时间又犯同样的错误。我常常想用“惟口起羞”来形容他的这种态度,希望他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表达歉意。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惟口起羞”:
月下孤影映窗前,
言辞间隔真心寒。
惟口起羞何所惧,
行动无声却断肠。
这段诗歌表达了在孤独之下,言辞的虚伪与行动的不作为之间的对比,强调了内心的真实与外在的表现。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lip service”来表达,意指口头上的承诺而不付诸实际行动。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反映了人们对道德和责任的认识和表现的差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惟口起羞”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真实与虚伪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这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体现,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时刻关注自己言辞和行动的统一。
来源: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来源:-- 《书·说命中》
例句:~,谅非细故。
惟口起羞成语接龙
惟口起羞字义分解
起
1.(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同本义。
3.又。
4.起床。
5.产生;发生。
6.又。
羞
1.(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2.同本义。
3.推荐;进用。
4.假借为“丑”。感到耻辱。
5.因惭愧而难为情。
6.嘲弄;侮辱。
惟
1.(形声。从心,隹(zhuī)声。本义:思考;思念)。
2.同本义。
3.为,是。
4.有。
5.听从,随从。
6.愿,希望。
口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