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羞的意思
基本定义
“恬不知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安然自若,不知道羞耻”。它形容一个人毫无羞耻心,做出一些不道德或不合适的事情时却显得非常坦然,甚至理直气壮。
成语来源
该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恬恬无为,知羞耻者,未之有也。”意思是指那些内心安宁、不求名利的人,往往不会感到羞耻。这个成语在后来的文献中逐渐演变为形容那些麻木、不知羞耻的人。
使用场景
“恬不知羞”多用于批评那些行为不当却毫无顾忌的人。它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比如小说、散文中对某个人物的描写;在日常对话中,也常用来形容身边的人;在演讲中,可能用来指责社会现象或不良风气。
示例句子
- 他在公众场合频频发表不当言论,真是恬不知羞,让人难以忍受。
- 面对指责,她依然保持冷静,完全恬不知羞,仿佛一切都与她无关。
- 这种恬不知羞的态度,令人对他的品德产生了质疑。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厚颜无耻:形容脸皮厚,毫无羞耻心,和“恬不知羞”在含义上非常接近。
反义成语:
- 羞羞答答:形容害羞、腼腆的样子,与“恬不知羞”形成鲜明对比。
- 心虚理亏:指内心不安,心里有愧,与“恬不知羞”的坦然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羞耻心被视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恬不知羞”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缺失,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堕落。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公共时,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表达对某些人或现象的不满。
情感与联想
“恬不知羞”常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令人感到愤怒或无奈。它让我联想到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做出伤害他人或社会的事情,却毫不在意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人感到失望和无力。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在工作中总是推卸责任,面对上级的批评依然毫无反省之意,真是“恬不知羞”。这让我对他的职业道德产生了质疑,也促使我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责任感。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将“恬不知羞”融入其中:
在喧嚣的街头,恬不知羞,
人们的心,早已麻木如石。
道德的光辉,被利益掩埋,
谁在乎羞耻,谁还记得初心?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hameless”,同样指毫无羞耻心的人。然而,英语中可能更常用的表达是“brazen”,强调的是一种厚颜无耻的态度。不同文化中对羞耻的理解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但对道德缺失的批评是普遍存在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恬不知羞”的学,我深刻认识到羞耻感在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恬不知羞这一成语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
来源:特不解当时妇女,何以恬不知羞,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
来源:-- 清·王韬《凇隐漫录·冯佩伯》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林甫恬不知耻,自以为得计。”
《后汉书·袁绍传》:“绍恬不知耻,反谓天下无人。”
《汉书·王莽传下》:“莽恬不知耻,自以为得计。”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笑曰:‘此人徒能言,恬不知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恬不知耻,是以败也。”
恬不知羞成语接龙
恬不知羞字义分解
羞
1.(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2.同本义。
3.推荐;进用。
4.假借为“丑”。感到耻辱。
5.因惭愧而难为情。
6.嘲弄;侮辱。
知
恬
1.(形声。从心,甜省声。本义:安静)。
2.同本义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
3.安逸,舒适 。
4.。
5.泰然。
6.淡泊 。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