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bànjiě

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的意思

一知半解的全面分析

基本定义

“一知半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只知道一部分,理解得不够全面”。它形容对某事物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全面的理解和透彻的掌握。

成语来源

“一知半解”最早见于《论语·为政》:“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君子成。’”这段话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与不耻下问的态度,而“一知半解”则是指那些只了解一部分而未能深入探究的人。

使用场景

“一知半解”常用于各种语境中:

  • 日常对话:当有人对某个话题仅仅了解表面内容时,可以说:“他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根本不懂其深意。”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散文中,作者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人物的知识水平或对事物的认识。
  • 演讲:在讨论某一复杂主题时,演讲者可以指出观众中可能有“一知半解”的人,提醒他们要深入学*。

示例句子

  1. “他对这个项目一知半解,所以在讨论时总是显得很困惑。”
  2. “如果你对这本书只是一知半解,就很难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
  3. “老师提醒我们,学*不能只是一知半解,要深入研究。”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肤浅”:形容知识或理解不深,表面化。
    • “略知一二”:表示对某事了解得很少,只知道一些皮毛的东西。
  • 反义成语

    • “融会贯通”:指对事物的理解非常透彻,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结合起来。
    • “博古通今”:形容知识渊博,对古今中外的事物都有深入的了解。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和深度。传统上,教育强调“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旧知识来获得新理解。“一知半解”则警示人们在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应深入探究。因此,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容易产生肤浅的理解。

情感与联想

“一知半解”常常带有一种批评的意味,暗示对知识的轻视和懒于深入的态度。它让我联想到当代社会中,很多人对于热门话题的片面理解和随意评论,往往会导致误解和错误的观点。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经因为只是一知半解而在课堂讨论中感到尴尬。通过这个经历,我意识到深入了解一个话题的重要性,因此我开始更加注重查阅资料和与他人交流,力求全面掌握知识。

创造性使用

在创作中,我尝试写一首小诗,融入“一知半解”:

书海无边,浮光掠影,
一知半解,何曾深入?
问君何故,笑意盈盈,
真知灼见,方显其妙。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一知半解”的表达,例如“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同样指对某事物理解不深。这表明,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对知识深度的重视,但具体的表达方式和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一知半解”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是对知识理解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学态度的提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追求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来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来源:--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引证

《清史稿·儒林传三·邵晋涵》:“晋涵既校定《十三经注疏》,复采辑宋、元来诸儒说《尔雅》者,为《正义》二十卷。其书虽未及刊行,而嘉、道间治经者,皆取其本以相雠校。晋涵尝言:‘读书贵精不贵博。吾之学,不务博也。’又言:‘吾之学,一知半解,不敢以古人自期。’”

《清史稿·儒林传二·万斯大》:“斯大湛潜经术,与士友讲习,穷晝夜不倦。自言‘吾于经有疑义,每深入以求真是。若徒据《正义》,一知半解,则古人之书皆为赘矣’。”

《明史·文苑传三·何景明》:“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然梦阳极叹服其才,引绳切墨,一知半解,咸与维新。”

《宋史·儒林传五·吕祖谦》:“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从游之盛,与大学相望,虽一知半解,必从容告语。”

《朱子语类》卷四十九:“若使圣贤之言,一一按书上说得如此,则虽一知半解,亦可谓如法矣。”

故事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风格初学刘禹锡,后学李白。清朝时期的《诗醇》却有不同的观点:“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

例句我也只得~,不懂什么。

一知半解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iě,jiè,xiè), 角部,共13画

1.(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同本义。

3.解体,离散。

4.分解,熔化。

5.解除,解围。

6.解开。

1.(词源见jiě声解)。

2.古代乡举,举送入试 。唐宋时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的称为“解”。

3.押送财物或犯人。

4.兑换。

1.兽名。

2.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3.古地名 。春秋周畿内地,有二,大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小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

4.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

5.姓。

读音(zhī,zhì), 矢部,共8画

1.(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同本义。

3.又。

4.懂得,了解,理会。

5.又。

6.主持;管理。

读音(bàn), 十部,共5画

1.(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2.同本义。

3.部分的,不完全的。

4.比喻极少的。

读音(yī), 一部,共1画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

一知半解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