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úntūnzǎo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意思

基本定义

“囫囵吞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枣子整体吞下”。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在学*或阅读时不加思考地把内容吞下,不求甚解,理解得很肤浅。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和民间故事。它可能源自对饮食*惯的观察,因枣子表面光滑,容易被整颗吞下,象征着表面接受而缺乏深入理解。在《元曲选》和《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类似的表达也曾出现,强调对事物的肤浅理解。

使用场景

“囫囵吞枣”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讨论人物性格时,形容某人只看表面,不愿深入探讨。
  • 日常对话:朋友之间讨论学*方法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提醒对方应更加细致地理解知识。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强调深入学*的重要性,避免肤浅的理解。

示例句子

  1. 他在学*时总是囫囵吞枣,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
  2. 不要囫囵吞枣地读书,理解每一个概念才是关键。
  3. 如果你只是囫囵吞枣地看这篇论文,就无法真正把握作者的观点。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一知半解”:指对事物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
    • “浮光掠影”:形容对事物认识肤浅,停留在表面。
  • 反义成语

    • “深入浅出”:形容讲解事物时,深入分析却通俗易懂。
    • “细致入微”:形容观察或理解事物非常细致周到。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重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因此,“囫囵吞枣”不仅是对学态度的警示,也反映了人们对深度学*的期待。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人们更容易陷入囫囵吞枣的状态,因此该成语在教育和自我提升的语境中依然适用。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学的漫长和艰辛,也提醒我在学时应保持耐心和细致。它表达了一种对表面理解的批判,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思考和理解。

个人应用

在我自己的学过程中,曾因为急于求成而囫囵吞枣地阅读资料,导致对某个主题的理解不深。后来反思后,我开始采取逐步深入的学策略,逐渐培养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描述一个年轻的学者,初入学术界时总是囫囵吞枣,结果在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因无法回答问题而尴尬不已。经过反思和努力,他决定改变学*方法,逐渐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学者。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尽管字面意思不同,但都传达了对事物理解不深或处理能力不足的警示。不同文化中都有强调深入理解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囫囵吞枣”作为一个成语,不仅是对学态度的警示,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深入理解的呼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保持思维的敏锐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来源: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来源:--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引证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我听了这一席话,又是囫囵吞枣,不能全懂。”

《聊斋志异·胭脂》:“宿介囫囵吞枣,不能记忆。”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房德囫囵吞枣,不辨真伪。”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东坡囫囵吞枣,未解其意。”

《朱子语类》卷三四:“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如囫囵吞枣,却终无所解也。”

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例句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囫囵吞枣成语接龙

顺接
逆接
“枣”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囫”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囫囵吞枣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ǎo), 木部,共8画

      1.(会意。从双朿(cì)。朿,木芒。枣树多刺。本义:枣树)。

      2.同本义。

      3.枣树所结的果实。

      读音(lún), 囗部,共7画

      1.——见“囫囵”húlún。

      读音(hú), 囗部,共7画

      1.(形声。从囗(wéi),勿声)。

      读音(tūn), 口部,共7画

      1.(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2.同本义。

      3.吞并,消灭掉。

      4.容纳。

      5.忍受。

      6.痴呆。

      囫囵吞枣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