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经问难的意思
基本定义
“执经问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拿着经典(经书)来提问和质疑”。在更深层的含义上,它指的是在学*或研究经典文献时,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质疑,尤其是对传统观念或权威的挑战。
成语来源
该成语源于*古代的学和研究传统。古人在学经典时,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积极地提出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个成语强调了学者在面对经典时的主动性和批判性,体现了儒家学者重视质疑和探讨的精神。
使用场景
“执经问难”常用于学术讨论、教育环境以及日常对话中。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强调角色的学识和思考能力;也可以在演讲中引用,以激励听众独立思考。此外,在日常交流中,当讨论某个传统观点时,人们也会提到这一成语,表示对该观点的质疑。
示例句子
-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执经问难”,对老师讲授的经典文献提出了许多深入的问题。
- 古代哲学家们常常“执经问难”,通过辩论推进思想的进步。
- 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都鼓励“执经问难”,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求索不倦”:指不断探索,勤奋求知,强调对知识的渴望。
- “博采众长”:指从各家各派中吸取优点,强调开放的姿态。
-
反义成语:
- “盲目崇拜”:指对某种观点或权威没有批判性思考,完全接受其观点。
- “循规蹈矩”:指按部就班,没有创新或质疑的精神。
文化与社会背景
“执经问难”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传统经典的重视以及对批判性思维的推崇。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学术界和教育领域,鼓励学生对传统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以促进创新与发展。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提醒人们在学中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它让我联想到学术探讨时的激烈讨论和思想的碰撞,激励我在学过程中积极提问,深入思考。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常常运用“执经问难”的精神。当我阅读某些经典著作时,我会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这种方式不仅让我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使用
在一次写作中,我尝试将“执经问难”融入到一首诗中:
古卷在手思绪飞,
执经问难意未绝。
真理如星难捉摸,
质疑之心永不灭。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于“执经问难”的概念也存在。例如,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法强调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探求真理。这种方法与“执经问难”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不同文化对知识探求的共同追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执经问难”的全面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学术用语,更是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保持质疑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理念。它提醒我在学和表达中,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思维,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来源: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来源:-- 《后汉书·儒林传序》
引证:
《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安国所与游多一时名士,如范冲、朱震、张九成、吕本中辈,皆执经问难,以师道自居。”
《旧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颖达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北史·儒林传上·刘献之》:“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生多有疑滞,咸决于献之。”
《南史·儒林传·伏曼容》:“曼容执经论议,听者倾席。”
《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馀席。”
例句: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作文曰染翰操觚;从师曰~。”
执经问难成语接龙
执经问难字义分解
难
1.(形声。从隹(zhuī)?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
2.困难;艰难;不容易。
3.不可;不好。
4.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5.使感到困难。
6.
1.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2.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3.怨仇;仇敌。
4.诘问;责难。
5.抵挡;拒斥。
6.论说;争辩。
问
1.(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2.同本义。
3.访问。
4.责问。
5.问候;慰问。
6.过问。
经
1.(古字为“巠”。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巠声。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
2.同本义。
3.南北纵贯的道路或土地。
4.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5.经典。
6.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1.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执
1.(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2.同本义。
3.拿;持。
4.又。
5.操持;执行。
6.主持;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