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ènzàobái

不问皂白

拼音wènzàobái

繁体不問皁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是非不分"

近义词不分皂白

不问皂白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不问皂白”的字面意思是“不去询问事情的真假与是非”。其中,“皂白”指的是事情的清白与黑暗,象征着对事实真相的探索。整体来看,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对一件事情的结果或表现不去追究其原因或背景,通常带有不负责任或草率的态度。

成语来源

“不问皂白”源于**古代文人的用语,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是非判断的重视。它常常用于批评那些对事情真相不加分辨而轻信他人或盲目作出判断的人。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理性思考和判断的重视。

使用场景

在不同语境下,“不问皂白”可用于以下场合: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用于描写人物的盲目性或草率行为。
  • 日常对话:用来形容那些未经认真思考就做出判断或选择的人。
  • 演讲:在演讲中可以用来提醒听众要理性对待信息,不应轻易相信未经考证的说法。

示例句子

  1. “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他选择了不问皂白,轻易就下了结论。”
  2. “我们不能不问皂白地相信谣言,而是要追求真相。”
  3. “面对这样的指控,公众不应不问皂白,而要仔细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不辨是非”:指不去分辨事情的真伪。
  • “一知半解”:指对事情了解得不全面,容易产生误解。

反义成语

  • “明辨是非”:强调要认真分辨事情的真假和是非。
  • “追根究底”:意味着要深入探究事情的真相。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不问皂白”反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泛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许多人在获得信息时往往不加核实就迅速传播。这种现象可能导致误导和谣言的传播,因此,强调理性和审慎的重要性显得尤为必要。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给人一种警惕和反思的情感。它提醒人们在处理信息时要保持理性,不应轻易相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此成语也使我联想到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例如假新闻和网络谣言。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类似的情况:一次朋友间的争吵,大家各执己见,但并没有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结果误解加深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多么重要。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这个小镇上,人人都在议论那个神秘的陌生人,然而,没有人真正去问他背后的故事,大家只是用各种猜测来填补自己的无知,完全不问皂白。”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to jump to conclusions”,意指迅速得出结论而不考虑证据。两者都强调了快速判断的潜在风险,但“jump to conclusions”更侧重于结果,而“不问皂白”则更强调对过程的忽视。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不问皂白”这个成语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多么重要。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应更加谨慎地对待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

来源: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一直的往东走去。

来源:-- 郁达夫《沉沦》五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不问皂白,悉以罪人。”

《后汉书·袁绍传》:“绍不问皂白,遂斩之。”

《汉书·王莽传》:“莽不问皂白,悉收捕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不问皂白,遂斩宋义。”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不问皂白,而以兵加之。”

不问皂白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wèn), 门部,共6画

1.(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2.同本义。

3.访问。

4.责问。

5.问候;慰问。

6.过问。

读音(zào), 白部,共7画

1.皂斗的略称(指栎实、柞实等),其壳斗煮汁,可以染黑,本作“皁”,后作“皂”。

2.旧时衙门内的差役。

3.喂马或喂牛的饲槽。

4.皂荚的省称。

5.黑色

读音(bái), 白部,共5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同本义。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3.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4.亮;明亮。与“暗”相对。

5.一无所有

6.显著。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不问皂白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