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辞伐罪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奉辞伐罪”字面意思是“用辞令来讨伐罪恶”。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言辞或辩论来反对或惩罚不正当的行为或恶行,强调用语言进行抗争的方式。
成语来源:
“奉辞伐罪”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古代士人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于口才和辩论的重视有关。在**古代,士人常常通过文言文、诗词和辩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反对不公,因此该成语与这种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使用场景:
此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比如:
- 文学作品:在古代的诗词或散文中,可以用来描述文人如何用笔锋犀利的文字来抨击社会的不公。
- 日常对话: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可以用来形容某人通过言辞来为正义发声。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言辞的力量和社会责任。
示例句子:
- 在面对不公正的裁决时,他选择了奉辞伐罪,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声。
- 这位作家以其作品奉辞伐罪,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
- 她在辩论赛上奉辞伐罪,成功地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义正辞严:意指说话正义且语气严厉,强调道德和正义的立场。
- 声讨不平:指通过言辞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强烈抗议。
-
反义成语:
- 沉默是金: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发言反而是一种智慧,强调沉默的重要性。
- 听之任之:形容对不公正现象不加以反对,任其发展。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言辞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士人通过文才和口才影响社会。在现代社会,虽然表达的方式更多样化,但“奉辞伐罪”的精神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社会和公众辩论中,语言的力量常常被用来争取正义和改变社会。
情感与联想:
“奉辞伐罪”给人一种激昂和勇敢的感觉,联想到那些通过言辞挑战权威、追求正义的人物。它能激发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和对不公的愤怒,鼓舞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发声。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目睹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勇敢表达对不合理规定的不满,使用了“奉辞伐罪”的精神,使得老师重新考虑了这项规定。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言辞的力量不可忽视,能够促进改变。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年轻的学者,面对腐败的官员,利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写下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借此“奉辞伐罪”,唤醒了社会对正义的关注,最终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ing out against injustice”,强调通过言辞反对不公。在许多文化中,口才和辩论能力被视为重要的价值,反映出对言辞力量的普遍认可。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奉辞伐罪”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表达正义和抗争不公的重要手段。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地使用我们的声音,可以带来积极的变化。
来源:《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引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奉辞伐罪,以定中原。”
《后汉书·光武帝纪》:“奉辞伐罪,以正天下。”
《汉书·高帝纪》:“奉辞伐罪,以讨不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奉辞伐罪,天下莫敢不从。”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奉辞伐罪,其谁敢当?”
例句:我今~,拯溺苏枯。
奉辞伐罪成语接龙
奉辞伐罪字义分解
辞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罪
1.(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同本义。
3.罪人。
4.过失;错误。
5.刑罚。
6.捕鱼竹网。
奉
1.(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2.同本义。
3.恭敬地接受。
4.进献,下对上送东西。
5.送;给予,赐予。
6.为…效劳,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