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之辞的意思
一面之辞
基本定义
“一面之辞”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只听到一方面的言辞”。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听到的意见或说法只是一种单方面的观点,缺乏全面性,容易导致误解或偏见。
成语来源
“一面之辞”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为“君子之言,一面之辞”,意在强调君子应当听取不同的意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观点上。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多元观点和全面思考的重视。
使用场景
“一面之辞”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 文学作品:用来批评某个角色只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整体情况。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个问题时,提醒对方要注意全面性。
- 演讲:用于强调在决策时需要听取各方意见,以避免片面性。
示例句子
- 在做出重要决策之前,我们不能只听取一面之辞,还要听取各方意见。
- 他在讨论中只引用了一面之辞,导致大家对问题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 一面之辞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我们应该多方查证。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片面之词:强调只听到某一方面的观点。
- 一言堂:指某人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意见不被广泛听取。
-
反义成语:
- 兼听则明:指全面听取各方意见才能明智地做出判断。
- 不偏不倚:指对待事物不偏向任何一方,公正客观。
文化与社会背景
“一面之辞”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对多元视角的重视,尤其是在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影响下,这一成语的使用更显得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多元化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观点,因此也更需要警惕“一面之辞”的陷阱。
情感与联想
使用“一面之辞”时,常常会联想到偏见、误解以及沟通中的障碍。它提醒我们在进行交流和讨论时,要更加小心和谨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朋友在讨论某个社会问题时,仅仅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导致了观点的片面性。我当时提醒他要考虑其他的因素和观点,最终让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和全面。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一面之辞”:
一面之辞映月辉,
何曾见得山川美。
若无多方听众语,
何以知晓天地非。
这首诗通过“一面之辞”表达了对多元视角的向往。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one-sided argument”,它同样强调了只考虑单一观点的局限性。在不同文化中,强调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理念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一面之辞”的学,我认识到在沟通和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是多么重要。它提醒我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要努力做到全面思考,避免因片面理解而产生的误解。这不仅对我的语言学有帮助,也对我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指导。
来源: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来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曰:‘吾有一面之辞,愿公听之。’”
《晋书·王导传》:“导曰:‘吾有一面之辞,愿公听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有一面之辞,愿公听之。’”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吾有一面之辞,愿公听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先生言战者多,而未有能一言以蔽之者也。’虞卿曰:‘臣有一面之辞,愿君听之。’”
例句:据媒人~,所以派人相看。
一面之辞成语接龙
一面之辞字义分解
面
1.(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同本义。
3.外表;表面。
4.部位;方面。
5.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6.当面。
辞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一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