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伐口诛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笔伐口诛”由“笔伐”和“口诛”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用笔进行攻击(笔伐)和用口进行诛讨(口诛)。基本含义是通过文字和语言对某人或某事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攻击,通常用于指责不正当的行为或言论。
成语来源
“笔伐口诛”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与文人对政治或道德问题的批评相关的文本。虽然具体的出处不详,但类似的用法在古代文人中广泛存在,他们通过诗文或演讲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时事评论、演讲或日常对话中。比如,媒体在报道某个丑闻时,常常会提到“笔伐口诛”,表示公众对**的强烈反应。
示例句子
- 对于这位腐败官员,社会各界纷纷笔伐口诛,要求彻查其罪行。
- 这本书用犀利的笔锋对当今社会的弊端进行了笔伐口诛,令人深思。
- 演讲者在会议上对不公平现象进行了笔伐口诛,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口诛笔伐”:更强调口头和书面上的攻击,几乎与“笔伐口诛”同义。
- “义正词严”:强调言辞正当而严厉,主要指在道义上的批评。
- 反义成语:
- “和气生财”:强调和谐与包容,反对批评和对抗的态度。
- “息事宁人”:指平息争端,避免冲突,强调和解。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文人往往扮演社会良心的角色,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抨击社会不公。因此,“笔伐口诛”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反映了文化中对正义和道德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很多人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笔伐口诛”。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用时往往伴随着愤怒、不满或抗议。它让我联想到社会或公共中,人们团结一致,表达对不公现象的愤慨。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学*和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个不正当的职场现象,我写了一篇文章,利用“笔伐口诛”这个成语,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得到了同事们的支持与共鸣。
创造性使用
在春日的阳光下,文人们聚集一堂,笔墨挥洒,犹如笔伐口诛,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不公的愤怒与抗议,仿佛将整个社会的阴暗面尽数揭露。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强调文字的力量。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对不公的批评和抗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反思与总结
理解“笔伐口诛”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我意识到文字和语言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它提醒我在面对不公时,要勇于发声,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来源: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垄上璠间识者羞。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笔伐口诛,以惩其奸。”
《后汉书·杨震传》:“笔伐口诛,以彰其恶。”
《汉书·王莽传》:“笔伐口诛,以示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笔伐口诛,天下莫不闻。”
《左传·宣公十五年》:“笔伐口诛,以正其罪。”
例句: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大声疾呼。
笔伐口诛成语接龙
笔伐口诛字义分解
诛
1.(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2.同本义。
3.杀戮。夺去生命。
4.又。
5.治罪,惩罚。
6.又。
笔
1.(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同本义。
3.笔法。曲笔,伏笔。
4.书写;记载。
5.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口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