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ěnshì,ěrrěnwén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拼音rěnshìěrrěnwén

繁体目不忍視,耳不忍聞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事件或局面等"

近义词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意思

眼睛不忍看,耳朵不忍听。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来源: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忍闻者。

来源:-- 清·叶燮《原诗·内篇》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心不忍思。”

《后汉书·袁绍传》:“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心不忍思。”

《汉书·王莽传下》:“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心不忍思。”

《史记·项羽本纪》:“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心不忍思。”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例句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其心,哀矜涕泗,~矣。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wén), 门部,共9画

1.(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同本义。

3.听说;知道。

4.传布,传扬。

5.闻名,出名。

6.嗅;嗅到。

读音(shì), 见部,共8画

1.(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同本义。

3.考察,察看,审察。

4.治理,处理。

5.看待。

6.向…表示。

读音(ěr), 耳部,共6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

3.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4.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5.退后,居次。

6.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读音(mù), 目部,共5画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读音(rěn), 心部,共7画

1.(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2.同本义。

3.抑制; 克制。

4.愿意; 舍得。

5.认识,识别。

6.坚韧。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