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不忍的意思
基本定义
“于心不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里感到不忍心,指的是对他人的痛苦、困难或不幸感到同情和怜悯,因而不忍心去做某事或看到某种情况。它通常用来表达一种道德上的挣扎或情感上的困扰。
成语来源
“于心不忍”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子曰:‘仁者,于心不忍也。’”意思是仁爱之人对于他人遭受苦难的事情感到不忍心。这个成语所反映的道德观念在**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强调了同情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使用场景
“于心不忍”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例如在小说中角色面临道德抉择时。
- 日常对话:人们在讨论社会问题或他人困境时,常用来表达对他人遭遇的同情。
- 演讲:在公益活动或慈善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提到“于心不忍”,以激发听众的同情心和行动。
示例句子
- 看到流浪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于心不忍,决定带它回家。
- 他虽然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有利,但于心不忍,最终还是拒绝了。
- 对于那些无辜受害者的遭遇,我们都于心不忍,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心如刀绞”:形容因他人遭受痛苦而感到极大的痛苦。
- “不忍卒读”:形容对悲惨情节感到不忍心阅读下去。
-
反义成语:
- “无动于衷”:形容对他人的痛苦没有任何感触,毫不关心。
- “冷酷无情”:形容对他人遭遇无情无义,毫无同情心。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仁爱和同情心是重要的道德价值观,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社会不公、贫困等问题时,人们常常会用“于心不忍”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情感与联想
“于心不忍”常常引发同情、怜悯、关心等情感联想。它提醒人们关注他人的痛苦,并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帮助他人。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话语的情感深度和道德力度。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流浪者,他的故事让我感到“于心不忍”。我花了一些时间与他交谈,了解到他的困境后,决定帮助他寻找工作和住所。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同情心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于心不忍”融入诗歌:
“寒风中,孤影徘徊,
于心不忍,泪已满腮。
一声呼唤,愿暖如春,
携手同行,共度风雨。”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于心不忍”的表达。例如,英语中“to have a heart”或“to feel for someone”都传达了同情心的意思,但在语气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不同文化对同情心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于心不忍”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同情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与他人交流时能够更加敏感和细腻,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
来源:这个凶手如今无故打死了我们中国人,倘若就此轻轻放他过去,不但百姓不服,就是抚宪同职道,亦觉于心不忍。
来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
引证: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意甚乐其幽杳。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宁趋为礼,且告以意。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宁疑为赴试诸生,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诘之,自言:‘秦人。’语甚朴诚。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后汉书·列女传》:“母徐氏,性严,少恩,于心不忍,乃私自为女求偶。”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于心不忍,则为之也。”
例句:说实在的,这么大的个头儿,让别人背着走,不光是~,可也真有点儿不舒服。
于心不忍成语接龙
于心不忍字义分解
忍
1.(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2.同本义。
3.抑制; 克制。
4.愿意; 舍得。
5.认识,识别。
6.坚韧。
心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
于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往;去。
3.取。
4.如;好像。
5.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6.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