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忍睹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目不忍睹”的字面意思是“眼睛无法忍受看到的”,引申义为形容所见之事极其惨烈、恶心或难以接受,以至于让人无法直视。它常用于描述一些令人痛心或不堪的场景。
成语来源
“目不忍睹”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原文为“目不忍睹,耳不忍闻。”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某些事情的强烈反感与拒绝,强调了在情感上对某些情境的抵触和避讳。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目不忍睹”常用于描绘悲惨的战争场景、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危机。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描述看到的某种不堪入目的情境,比如事故现场或某些令人不快的新闻。在演讲中,演讲者也可能用此成语来强调某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呼吁人们关注和解决。
示例句子
- 看到那场车祸的现场,真是目不忍睹。
- 这部电影的某些镜头实在是目不忍睹,让我感到十分不适。
- 他的生活状况如此糟糕,目不忍睹,让人心痛。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惨不忍睹:形容惨痛的情景无法忍受。
- 触目惊心:形容看到的事情让人震惊、心痛。
-
反义成语:
- 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多得让人无法一一欣赏,表达的是愉悦的视觉体验。
- 耳目一新:形容新的事物使人感到耳目清爽,表示愉悦的感受。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目不忍睹”不仅用于个人的情感反应,也反映了社会对不公、痛苦现象的敏感性与关注。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社会问题、环境污染、战争等时,人们常用此成语来表达对悲惨情境的强烈反感与呼吁。
情感与联想
“目不忍睹”常给人带来悲伤、愤怒或无助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许多社会问题,例如战争带来的创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等。这种情感也可能激发个人的同情心与责任感,促使人们关注和参与社会公益。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看到一段关于流浪动物的纪录片,画面中流浪狗的艰难处境让我感到“目不忍睹”。这段经历让我开始关注流浪动物的救助问题,并参与了一些志愿活动,努力为它们提供帮助。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述:“当他走进那个被战争撕裂的城市,满目疮痍的景象让他感到目不忍睹,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知道,必须有人站出来去改变这一切。”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o painful to watch”或“hard to bear”。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一种对痛苦场景的拒绝和不适,但在不同文化中,具体的使用情境和情感联结可能略有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目不忍睹”这一成语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它能够反映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感受与反应。在语言学中,掌握成语的使用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使我们在描述情感和情境时更加生动、准确。
来源: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来源:--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汉书·王莽传下》:“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例句:尸横遍野、白骨累累,令人~。
目不忍睹成语接龙
目不忍睹字义分解
睹
1.(形声。从目,者声。本义:见,看见)。
2.同本义。
3.察看。
4.明白;懂得。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忍
1.(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2.同本义。
3.抑制; 克制。
4.愿意; 舍得。
5.认识,识别。
6.坚韧。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