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ěnshì

目不忍视

拼音rěnshì

繁体目不忍視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景很凄惨"

近义词目不忍见惨不忍睹

反义词赏心悦目

目不忍视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目不忍视”字面意思是“眼睛无法忍受去看”,形容某种情景或事物极其悲惨、痛苦或令人不安,以至于令人不愿去直视。通常用来描绘令人心痛或震惊的场景。

成语来源:

“目不忍视”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这句话描述了人们在面对残酷或令人不快的事情时,常常会选择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反映出人们对痛苦的无奈和逃避。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描写战争、灾难或悲剧的场景。在日常对话中,常用于表达对某种不堪入目的事物的厌恶或不忍直视。例如,在谈论某些社会问题或悲剧**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引导听众的情感共鸣。

示例句子:

  1. 看着那场车祸的现场,真是目不忍视,令人心痛。
  2. 这部电影的结局太悲惨了,我整场都目不忍视。
  3. 他描述的那场战争惨状,让我感到目不忍视,心中充满了无奈。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惨不忍睹:形容惨痛的场景令人无法忍受去看。
    • 触目惊心:形容看到的事物让人感到震惊和不安。
  • 反义成语

    • 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无法尽收眼底,表示美好与愉悦的体验。
    • 一目了然:形容事物清晰明了,容易理解,通常用于正面的情境。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目不忍视的情感常常与悲剧、苦难相关,反映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人道主义关怀。在现代社会,随着资讯的快速传播,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加剧,目不忍视的情感也愈发常见。

情感与联想:

“目不忍视”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伤、痛苦和无奈。这种情感反应有时会促使人们行动,关注和改善社会问题。同时,它也能让人反思自身的处境和他人的苦难,引发同情与共情。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看到一则关于贫困地区儿童生活状况的报道,画面中孩子们的艰苦生活让我感到目不忍视,这让我深思和反思我们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也激发了我参与慈善活动的动力。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目不忍视”:

苍山如海,血色残阳,
悲歌一曲,泪洒荒野。
目不忍视,心如刀绞,
何时再见,笑颜如花。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too painful to watch”,同样表达出对悲惨事物的逃避心理。虽然表达的文化背景不同,但都传达了人们对痛苦和不幸的无奈与拒绝。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目不忍视”的学,我进一步理解了语言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及其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他人的感受,同时也促使我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勇于表达和行动。

来源: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好好打发了他出去。

来源:--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伤心惨目,有如是耶!”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七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心不忍思。”

《后汉书·袁绍传》:“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心不忍思。”

《汉书·王莽传下》:“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心不忍思。”

《史记·项羽本纪》:“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心不忍思。”

《左传·宣公十五年》:“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例句惨象,已使我~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目不忍视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ì), 见部,共8画

1.(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同本义。

3.考察,察看,审察。

4.治理,处理。

5.看待。

6.向…表示。

读音(mù), 目部,共5画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读音(rěn), 心部,共7画

1.(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2.同本义。

3.抑制; 克制。

4.愿意; 舍得。

5.认识,识别。

6.坚韧。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目不忍视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