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指诸掌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如指诸掌”字面意思是“像指着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非常清楚、明了,指的是对事物的了解程度如同指着自己的手掌那样清晰可见。
成语来源
该成语出自《庄子·外物》:“故君子之道,犹指掌之于心,是以知之。”在这段话中,庄子强调了君子对于事物的理解深刻而透彻,具有直观且清晰的感觉。
使用场景
“如指诸掌”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人物对事物的理解时常用此成语。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讨论某个话题时,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对某个问题的清晰理解。
- 演讲:在演讲中使用此成语,可以增强演讲者表达的清晰度和权威性。
示例句子
- 对于这个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她都如指诸掌,毫无疑问。
- 经过几个月的学*,他对这门课的知识点已经如指诸掌。
- 这位专家对历史的了解如指诸掌,令人钦佩。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非常了解,和“如指诸掌”有相似的意思。
- 胸有成竹:形容在做事情之前就有了明确的计划和把握。
-
反义成语:
- 一无所知:形容对事物毫无了解,正好与“如指诸掌”形成对比。
- 茫然无措:形容对某事感到无所适从,和对事物的清晰理解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强调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是一种重要的智慧。这一成语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知识和理解力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知识更新的加速,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职场和学术领域中。
情感与联想
“如指诸掌”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积极的,通常联想到智慧、清晰和自信。这一成语能够激励人们追求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并在表达时显得更为流利和自如。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知识点时,常常会感到迷茫。但是,通过不断地学和研究,最终能够如指诸掌地理解这些内容,这种成就感让我倍感欣慰。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小故事中: 小明在参加数学竞赛前,日日夜夜地复*,终于在比赛中遇到了一道复杂的题目。他思考了片刻,仿佛所有的公式和理论都在脑海中汇聚,答案在他的心中如指诸掌,俨然是他一直以来努力的结果。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know something like the back of one’s hand”,意思是对某事非常熟悉。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义相似,都是强调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反思与总结
“如指诸掌”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学和理解的重要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探索与学的态度,以求达到深刻的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的使用能够增强我们的表达力和自信心。
来源: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来源:-- 《论语·八佾》
引证:
《吕氏春秋·贵公》:“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
《战国策·齐策四》:“管仲曰:‘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仲曰:‘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例句:寿皇论天下事,~,风生颖脱,有过人者。
如指诸掌成语接龙
如指诸掌字义分解
诸
1.(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2.众;各。
3.又。
4.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5.作定语,相当于“其”。
6.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掌
1.本义:手掌,手心。
2.四足动物带爪的脚。
3.用手掌打。
4.主管,负责。
5.支撑。
6.忍住。
指
1.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2.足指也叫做指。
3.近代误写作“趾”。
4.意旨;意向。
5.指向;指着。
6.指定。
如
1.(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2.同本义。
3.好像, 如同。
4.比得上,及。
5.去,往。
6.遭遇,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