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词俚曲

拼音

繁体蕪詞俚曲

芜词俚曲的意思

基本定义

“芜词俚曲”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杂乱的词汇和通俗的曲调”。它通常用来形容语言表达不规范、粗俗或者不优雅,或者是指某些文学作品的文字水平低下、缺乏艺术性。

成语来源

“芜词俚曲”出自《文心雕龙》中的“词宗”。该书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主要论述了文学的各种形式与风格。在书中,刘勰批评一些作品的语言不够优雅,使用了过多的杂乱和通俗的词汇。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及对粗俗表达的鄙视。

使用场景

“芜词俚曲”通常用于批评文学作品、演讲、文章等形式的语言表述。在文学评论、学术讨论、以及日常对话中,使用此成语可以表达对某些表达方式的不满。例如,在评论一位作家的作品时,可以说:“这部小说充满了芜词俚曲,缺乏应有的艺术性。”

示例句子

  1. 这首诗的语言虽然简单,但却并不算芜词俚曲,反而显得真挚动人。
  2. 他在演讲中使用了很多芜词俚曲,导致听众难以理解他的观点。
  3. 这篇文章的风格偏向于芜词俚曲,缺乏深度和内涵。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拗口不堪、俗不可耐

    • 这些成语都强调语言表达不当或粗俗。
  • 反义成语:文采斐然、言简意赅

    • 反映了优雅、简练的语言风格,与“芜词俚曲”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古代**,文人追求的是“文雅”和“诗意”,任何偏离这种标准的表达方式都可能被视为不羁和不合格。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强,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仍然会有人对“芜词俚曲”表示反感,尤其在正式场合或文学创作中。

情感与联想

“芜词俚曲”让我联想到一种对语言优美的渴望和追求,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中。这种成语的使用也让我反思自己在表达时是否足够用心,是否能够用更美的语言来传达思想。

个人应用

在一次文学讨论会上,我曾提到一位作家的作品充满了芜词俚曲,表达了我对其作品风格的不满。这引发了其他人的共鸣,大家都认为语言的优雅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芜词俚曲”:

在这片浮华的城市,
无数的芜词俚曲,
掩盖了心灵的声音,
唯有沉默,回响在夜空。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vulgar language”或“slang”来形容类似的粗俗表达。不同文化对语言的优雅和规范的追求有所不同,东方传统文化更加强调文辞的修饰和优雅。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芜词俚曲”的学,我意识到语言的选择和表达不仅影响沟通的效果,也反映了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注重语言的优雅和艺术性,努力避免粗俗和杂乱的表达。

来源:芜词俚曲,见笑大方

来源:-- 清·孔尚任《桃花扇·侦戏》

芜词俚曲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cí), 讠部,共7画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读音(wú), 艹部,共7画

1.(形声。从艸,无声。本义:土地不耕种而荒废)。

2.同本义。

3.杂乱。

4.丛生的杂草。

5.姓。

读音(qū,qǔ), 曰部,共6画

1.弯曲,不直。

2.假借为“局”。狭隘,拘泥。

3.理屈;理亏。

4.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

5.蚕箔,用苇或竹编制的养蚕的器具。

6.使弯曲。

1.乐曲,歌曲。

2.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读音(lǐ), 亻部,共9画

1.(形声。从人,里声。本义:聊赖)。

2.同本义,赖以生活或依靠的事物。

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少数移入桂西。

4.粗俗。

芜词俚曲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